*陶艺需要安全操作因此无法完全自学!有感兴趣的友邻请一定在本地或者外地的工作室报名学习!!本日记内容绝不可以作为指导!!!!!!!!!!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材料是不一样的,材料不同使用方法和效果差异巨大!!!!巨大!!!!!学习高温陶土请在本地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操作。本日记里所说的材料和方法,都是基于俺村情况,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地区
*因为村里很难买中文书,所有名词都是我自己瞎JB翻的,肯定不准确。
*当然啦,报陶艺课,我感觉先做一点点功课,会让你上课的时候效率更高,而且更省钱,因为你不用在一些很基础随便哪里都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上反复去问老师,可以把提问用在更复杂更针对自己的问题上。
*想要对高中森说:高中化学要学好,烧制陶陶少不了。
原日记发表于豆瓣 https://www.douban.com/note/746071745/
01陶陶介绍
对于陶瓷,大部分情况下呢,需要去专门的工作室做,但是也有家用烤箱可以烧制的低温陶土,低温陶土也可以用来做各种食物容器。
说道做杯子,做花盆,我脑海中总会浮现人鬼情未了的经典转泥巴场景哈哈哈哈哈,但是后来上了社区课,由于时间限制,发现也有不用转盘就可以做出很标准小碗的方法。甚至纸黏土也算陶陶的一种呢!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实际上捏泥巴十分有趣,而干燥在捏泥巴过程中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没有彻底干燥之前不可以放到大锅炉里,对急性子的人(是我)真的很是一种考验。这篇日记就是系统的介绍一下高温陶土和低温陶土的一些基础概念~如果你也对陶陶(修身养性)感兴趣~就来看看吧。
即使是只有一个炉子,只有一种泥巴,只有不到十几种颜色的超简陋工作室,也是可以获得很多乐趣的~所以我觉得如果周围暂时找不到太好的工作室,或者因为价格能原因支付不起特别好的工作室,也可以先随便找个地方凑合,体验一下(具体工作室怎么找我不太清楚,因为我就直接在地图上搜,随便找了一个离家近而且又便宜的)
下面介绍一下俺在一个非常便宜且简陋的社区课程中做出来的东西。(然而因为我做的大部分东西刚出锅就卖掉了,来不及拍照,所以留存的照片很少,而在陶艺教室中我基本不带手机所以过程图也几乎没有ORZ…)

下面👇这张是我唯一的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合照(非常匆忙拍的..完全没有光照orz)。因为大兔子都被提前预定了…我一共就做了三,自己留了一个残次品,其余的都卖掉了。用的泥巴是符合食品安全且都可以使用洗碗机的。就算不做水彩调色盘放点心也是完全OK的。我设计的这些调色盘完全只是为了自己的习惯,至于一些很偏僻的角落,完全不用担心,我自己全都做过实验,非常好冲洗,在水龙头下用小牙刷轻轻蹭一下,干干净净绝不留痕。

兔子做得是最多的大概做了七八只。然后还设计了一些别的形状的调色盘。👇下面这俩是我最喜欢的,所以做出来就立刻扣押了哈哈哈哈。珍珠调色盘中间的那个珍珠是用来刮掉多余的颜料的。

不过好像很多人都喜欢那个面包片+煎鸡蛋的款式,然而那个我只做了一款。白云做了俩,荷叶做了一个(但是很大),石榴做了俩款(一个是下图最右边的样式,一个是上图最左边的样式)

👇下面这个是第一次转出来的小杯子,但是不知道被谁碰歪了…本来不想要了,但是在老师的劝说下还是给上了一层釉,就变成了这个毛毛虫蝴蝶歪嘴杯。这个釉的颜色超好看,一种介于黄和绿之间的颜色

然后还有一些其他的小破杯子和破碗哈哈哈哈哈实在不忍心看。
(此处就不放图了)
👇下面这个是最后一节课给自己设计的自用水彩调色套装。包括:
- 一个调色盘(是根据自己平时画画的尺寸设计的调色盘尺寸,比普通打印纸的纸要小那么一点)
- 一个清水杯(小)。这个小杯子可以放在调色盘里面,调色盘里有个槽正好可以卡住它。这个槽在不放小杯子的时候,也可以做为一个单独的调色小隔间使用。清水杯旁边的三个小孔是用来放我的mini补水滴管的。这个小杯子的作用就是给颜料补充清水。
- 一个笔搁。是以冬天飞来我们村过冬的雪雁(snow goose)为原型的=v=
- 一个涮笔筒。
把大家铺展开排排坐。

不过盘子比较大,如果不控制…形变就比较明显。(但我…做最后这个的时候时间很赶…实在不想控制大家了..能让盘子保持平整就已经耗尽我精力∠(°ゝ°)
雪雁造型笔搁,放笔用的
拍下面这张照片的时候外面正好在下小毛毛雨…

👇俺们村超可爱憨憨雪雁

大部分烧出来的东西都是我用手捏的,很少有用机器转出来的。这是因为我上的这个课工作时间是严格受限的,按照课时估算,我自己没法在工作间做太多拉胚的陶器。比如说你要做一个带把手的马克杯,刚转出来的那个泥巴胚是非常软的,一碰就会毁掉整个杯子,要等杯子干到一定程度,再给它安上小把手。有时候干到可以塑形状的那个程度,但是工作间要关门了,我就没法继续弄,所以大部分我都是用手捏的,手捏可以在家慢慢干燥。然后再运到教室去。
先介绍一下我们转杯子的泥巴是怎么来的。
以下这部分内容,看不懂也请把它读完,这部分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自己在家很难用烤箱做出陶瓷杯。之前有几位友邻都有问过我这个问题~这里就详细解释一下。
粘土分类
简单说一下粘土的分类。常见的就分成三种。earthenware陶器, stoneware石器, and porcelain瓷器
国内很常见的是高岭土(Kaolin),高岭土本身也是是最白,最纯净的粘土形式,以中国景德镇附近的一座高岭而得名,该岭最初是用来制造瓷器的。高岭土的理论公式*为Al2O3•2SiO2•2H2O(当然这是理想情况,但实际上大多数粘土都包含着各种杂质,而这些杂质又影响烧制条件和效果)。
高岭土是长石风化后形成的,在风化过程中,长石受到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侵蚀,会转化为 高岭土 和 碱,然后将碱浸出,留下高岭土,石英和云母。如果在形成它的地方发现它,则它会被称为原生黏土primary clay,而由河流,冰川或风运输和沉积的粘土被称为次生粘土secondary clay。 随着粘土的运输,它们的颗粒被磨蚀并破碎成更细的颗粒。 他们在途中会吸收杂质,具体取决于河流或冰川流过的岩石类型。比如,佐治亚州和佛罗里达州的高岭土是secondary clay,与primary clay相比,它们含有更多的杂质,而白色较少。 然而,由于它们具有更细的颗粒,它们比primary kaolin更具可塑性。(这就是我开头说的,不同地区的泥巴是不一样的, 一定要在本地的工作室了解各种泥巴特性)。次生黏土secondary clay,有几大类,包括球形粘土ball clay,耐火粘土fireclay和红色陶土earthenware clay。
我们在陶瓷工作室用的泥巴,很多都是混合后的泥巴。有些泥巴可以从地下挖出,特别是红色陶土。它们与水混合并过筛以除去石头和有机物,然后就可以干燥到可用粘稠度。然而,大多数粘土需要与其他粘土共混以改善其工作性能。添加球形黏土将提高可塑性,而耐火粘土将提高烧成温度,而瓷土将使黏土更白等等。
话又要扯回来了,我一开始说的earthenware陶器, stoneware石器, and porcelain瓷器又是怎么回事儿呢?这又是在说啥呢?这三个称呼是按照泥巴的烧成温度进行分类的。从湿漉漉的泥巴,到烧制成形(硬邦邦)所用的温度,不同的泥巴,是不一样的。
- earthenware陶器,在1742–2012°F(950–1150°C)之间燃烧,并且保持多孔状态,因此通常需要用釉料覆盖以使其防水。 一些白色earthenware主体含有滑石粉,如果烧制得太高,它们会完全融化。 earthenware的优点是,它在烧制时不会收缩太多,并且感觉起来不会太有反光,但它不如stoneware坚固,且更容易碎裂。
- Stoneware石器,在2192–2374°F(1200–1300°C)之间进行烧制,使其变得玻璃化且无孔。粘土在烧制时收缩约12%。
- Porcerlain瓷器。2282-2552°F(1250-1400°C)甚至更高的温度烧制。但瓷器比石器更容易发生弯曲。它收缩约15%。还原烧为蓝白色,氧化烧为乳白色,如果稀薄则为半透明。其中,骨瓷Bone china(英国发明的/烧制温度在1200-1250°C),含有50%的骨灰。它不是很具有可塑性,所以在工业中一般通过粉浆浇铸法制成商品。
石器stoneware,瓷器porcelain和骨瓷bone china都比陶器earthenware坚固得多,并且不易碎裂
粘土烧制过程中的变化
上面讲的是泥巴。我们做一个小杯子哦,除了你自己捏。一般过程中要烧两次。第一次叫素烧(bisque),素烧阶段就是把泥巴给你烧得梆硬,第二次是釉烧,上釉后你的泥巴就有了光滑的质感。有人可能要问,干啥不釉和泥巴一起烧呢?烧两次多麻烦啊?首先,上釉和素烧这俩温度不太一样(当然也有一样的),其次,从分子上解释的话,就要扯到釉的作用原理,取代硅原子什么的,一时半时解释不完,就不解释了,有兴趣的可以阅读我推荐的书目,有解释各种化学原理。
上面我解释过了,因为有些泥巴素烧之后还是有很多孔洞的,所以我们需要上一层釉把这些孔给堵住。而釉,大家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特殊的玻璃,你随便在家拿个陶瓷小杯杯,摸起来是不是溜溜滑呢?而釉料本身就是有三个主要成分组成:玻璃形成剂glass former, ,助熔剂flux, 和稳定剂stabilizer。
主要的玻璃形成剂是二氧化硅,熔融时会形成光滑的表面,但熔点比较高3110°F(1710°C)。 为了在窑炉中熔融二氧化硅,必须添加助熔剂以降低熔点(这里的原理就是EUTECTIC,将两种材料混合在一起时,混合物的熔点通常低于两种纯物质的熔点,有个蛮好的例子就是牛奶巧克力的融化温度低于纯黑巧克力的融化温度)。 最常用的助熔剂是钠,钾和钙的氧化物。 它们与二氧化硅一起制成玻璃,但是这样的釉料呢,又太容易流淌。 为防止釉料肆意流淌,还要添加氧化铝作为稳定剂。(当然不止这些…更多内容这里不多解释了)
因为釉的温度也比较高,所以想要陶瓷这种光滑的玻璃效果,家用烤箱是无法实现的。家用烤箱别说1000度了,普通的小烤箱连600°都是达不到的。面包片迷你小烤箱撑死300°,所以在家里想要用烤箱做出和商店里买的一样的陶瓷杯,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不大可能的滴!
了解烧制粘土的书籍
关于泥巴先告一段落,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和阅读,可以参考以下几本书。
我是比较推荐在捏泥巴之前先看看相关书籍。可以从本地书店,本地图书馆,以及各大论文库中搜寻相关内容,这样可以大体心中有个谱,知道自己的捏泥巴流程和想要的效果。同时,有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就可以省下很多课堂上的无意义提问时间,把上课时间用于提问更针对自己的问题。当然啦,你也可以通过提问,来测试这个工作室的老师是否专业=v=。
最经典的一本书呢,叫 Pioneer Potter,作者 Michael Cardew。
这本书我还在啃…没有读完,就暂时不写评论了。但是这本书是第一本,介绍陶瓷化学原理的书。然而由于当时这本书是作者在建立英国陶瓷培训中心的时候写的,重点还是在如何取用本地泥巴烧制。而不是购买商用泥巴。
第二本就是近代的,也就是我目前最喜欢的一本
Science for Potters,作者是 Linda Bloomfield
这本书…自然是因为我觉得比较新才读的哈哈哈哈。2017年出版,本书可以在网络购买电子版本,只要10美刀,非常划算。纸质版目前在我村价格飙升到将近50刀了,我是从图书馆借阅后又买的电子版。这本书我个人觉得非常优秀,本日记里介绍的化学原理都是出自本书。实际上Michael Cardew(就是上面👆那本书的作者)在写pionner potter的时候就曾说过,
在这本书中,我试图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之间架起某种桥梁。建桥人的立场总是让人不舒服,容易受到双方的攻击。艺术家会告诉我,谈论原子不会帮助任何人做出更好的陶瓷,尽管我个人认为,它可能像其他任何研究一样,都能帮到艺术家。搭建桥梁可能是一项有风险的工作,但必须有人去做,因为这种需求是巨大的。”
正如Michael所说,从分子原子上了解原理对捏陶罐技术本身是不会有任何提高的,但是,对创新是有用的,比起通过盲目实验来测试效果,知道原理后有效的进行测试更能节省力气。而且知道原理后在新手阶段就可以避免很多失误,同时也更安全。
Science for Potters
Linda Bloomfield / 2017 /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Linda这本书我觉得比第一本书要更好的就是,她本身就是在陶艺专业教调釉。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就是高中没有学过化学的学生(或者高中化学忘光光的人/是我)。第一张就是从基本的化学结构开始讲起,什么是酸,什么是碱,什么是氧化物,什么是化合价之类的。然后我最喜欢的一部分也是第一章的内容,叫 陶工化学周期表。在这个部分里,作者把化学周期表按照陶艺里的功能进行了重新解说(如果我高中的时候知道捏泥巴还要用到化学知识,还会背不过化学式?那不得把课本都啃了 థ౪థ ..
第三本也是一本老书(算老了吧,毕竟都十年前的了) 250 Tips, Techniques, and Trade Secrets for Potters: The Indispensable Compendium of Essential Knowledge and Troubleshooting Tips (2009)这本有中文版《250陶瓷创意设计秘籍》,不过我觉得这本书题目起得比较一般。其实这本书里有讲做陶艺的流程,而且是很基础的那种,当然也有很多很多非常实用的技巧(当然现在已经不算是创意技巧了毕竟都这么多年了),但可能很多人看到题目不会想到这是一本基础书。如果你觉得上面两本书太难了啃不动,这本作为入门书我觉得就很好,没有太多的原理,就是很简单的介绍如何捏泥巴。
如果你遇到了问题,可以看这本书《陶瓷制作常见问题和解救方法》
这本书是从工业制泥的方法开始讲起,当然啦…不是陶艺专业的,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这本书对于业余玩泥巴的我觉得也很有用。比如一开始就有讲到干燥问题,我这篇日记并没有详细说明怎么控制按照速率,但这本书里就有很详细的解释。在做调色盘的时候这个干燥问题就尤为明显,只要你的泥巴各部分干燥速度不一样,调色盘就不会是平坦的,干后就会各种起伏不平。
我个人不是特别喜欢《陶艺制作圣经》,不过还是在图书馆翻完了。我觉得的内容有点碎,跨度也很大..如果还没有开始捏泥巴就看这本书很容易就觉得腻。
我比较喜欢的是下面这本 Making Pottery You Can Use,作者是Jacqui Atkin,这本书也是比较新,主要是里面排版很好看!实用性很强,书名起得很好,就是做你能用的陶艺制品。

内页大概长下面这样,就是它每个系列都会先给你看一个整体的图(就是design options,你可以参考的设计),然后接下来会一个一个讲怎么捏出来。

下面这个是壶嘴。

下面这个是茶壶的一个步骤图。

总之这本书在整体布局和设计上还是很戳我的。
然后我还有在日亚买过一些陶艺相关的书,比如鹿児島睦の器の本 ,イラストノート No.36: 描く人のためのメイキングマガジン (SEIBUNDO Mook) 之类的。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可以用日亚买书的友邻,可以在日亚上搜索 陶芸,器の教科書等关键词,随便点开一个封面吸引你的书,进去后根据亚马逊相关产品推荐就可以找到其他的陶艺书籍。日亚的这些书我一般不是看做法,而是看设计,所以不会日语也完全没关系。

在图书馆看过的书我就没有标记了,但是我一般找资料的方法就是本地书店和图书馆所有相关的书都捋一遍…这里列出的也只是很少的几本书,建议大家还是自己在当地图书馆和书店多溜达溜达。
02 捏陶陶的一般流程。
下面我就按照这个顺序挨个儿解释一下哈。

我没有说工具是因为大多数的工作室都免费提供工具,初学者一般不需要自己购买,而就算自己准备直接搜陶瓷工具套装,最便宜的工具也就二十来块钱一大袋。足够初期使用了。况且大部分工具都可以自己做…这块没啥可说的。
0.玩泥巴前的注意事项
最好不要在捏陶陶的时候吃东西,喝东西,泥巴尽量不要沾脸上。就连那种烧制后可降解的超环保泥巴我脸上沾了一点点都过敏了ORZ。然后就是泥巴要在湿的时候修型,干后打磨一般来说在很多工作室是不允许的🚫,因为泥巴干燥后打磨产生的硅粉吸入后是对人体有害且不可逆转。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干燥后打磨。条件为:户外或者是有通风换气设备,且佩戴专门的防毒面具。购买防毒面具的时候要做适配测试,这个一般如果在学校的话,学校有些专业会联系3M公司的人每年来给学生做免费的测试(但是其他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与,如果你的学校有这个测试,一定要去参加一次,不买任何产品也是可以参加的),如果地处偏远,自己在网上购买防毒面具的时候,一定要加购 fit test 套装,自己在家里做这一套测试,以测试面具的贴合程度。
下面对fit test进行说明。(如果你能保证不在干燥时打磨泥巴,那么可以不用购买防毒面具)
随便画了一个示意图。

- 先用一个塑料袋套住脑袋, 然后人在里面张开嘴,测试人员往里面喷特殊气体(无毒),舌头感觉恶心🤮的时候就停止。
- 然后挑面具型号,我觉得我脸和头都巨大…结果竟然是小号😓。一顿操作之后(装滤片,戴头上),检查漏不漏气。面具下面有个孔,堵住后吹气,如果有漏气就会感觉气体从某个缝隙吹出去了,这个时候就要调整面具。
- 然后堵住两边的滤片,吸气。会感到窒息…说明也没有漏气。2.3步骤交替几次,直到调整到面部完全贴合。
- 然后就是测试,把大量的测试气体喷入头罩里。在头罩里进行上下左右活动脑袋,大口喘息等操作。没有任何异常就表示面具作用良好。适配成功。
这个测试是由3M公司提供的,他们也提供单独的测试,打电话预约就可以。价格要比你单独买这个测试套装要便宜很多(单独买真的很贵很贵…但是如果住的真的很偏僻那也没有办法)。不可以用酒精清洁面罩。温水擦拭,用完密封保存(那个滤片如果不密封保存会持续吸外面的有害气体)。做陶陶用的是粉色滤片,particulate p100,长下面👇这样(绘画和手工喷涂小件测试人员推荐的是6001有机气体过滤器)

然后你要说我不做这个fit test会咋样,其实呢,如果第二步和第三步,检查到位,不漏气,那么很大概率下是没问题的。但是你咋知道你自己检查到位了呢?有些人吹气可能力气小,面罩漏气但是自己没感觉,或者有的人面罩破损,或者有人那个滤片根本也堵不住,滤芯过期等等。只有做了这个测试,你才能知道以后每次使用前,检查到位是怎么个到位程度。=_=毕竟有毒气体或者粉末是真的有毒,不要拿自己生命开玩笑。
1.切泥巴
切泥巴没啥可说的,一般来说不用刀片切泥巴。因为泥巴不是湿的么,刀片切很容易就“粘”在泥巴上了,不利落。切泥巴用到的工具一般是一根细线,钓鱼线啊或者细铁丝什么都行,好切割不粘泥。在切泥巴之前有个步骤还挺需要留意的,就是泥巴从地上抬起来,哈哈哈哈因为一大包含水的泥巴真的很沉!这个搬泥巴的动作…=_=一不小心就会闪着腰。但只要记住,抬泥巴的时候,要按照健身里那个硬拉的动作抬,腰一定要挺直,不要弯,就木问题!
2.揉泥巴
哈哈哈我觉得最搞笑的就是,每一本书里对同一种揉泥巴的手法,叫的都不一样哈哈哈哈哈哈。有的是牛头,有的是羊头,有的是狗头。揉泥巴站姿对了就不需要用胳膊的力气,只借用自身重量就可以了,很轻松。没有图不好解释,我就不详细解释了,反正去学捏泥巴肯定要学揉泥巴(揉泥巴手法不对,反而会把空气揉入去2333)。不过我个人揉泥巴觉得是整个陶陶制作过程中的最最最重要的部分。前期揉泥一定要保证泥巴中没有小气泡。至于揉到什么程度,大概就是【柔软且不沾手】(哎听着怎么这么耳熟,揉面的时候好像也是这个标准哈哈哈哈哈。
这里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泥巴和纸黏土这种东西性质还不是很一样。如果泥巴觉得干巴巴了,是不能简单通过在外层刷水让泥巴变柔软的。因为这个泥巴,如果加水加的不均匀,没有让水份均匀扩散在泥巴里,干燥的时候各部分干燥程度就不一样,很容易发生弯曲。我们课上教的主要是靠摔泥巴来让泥巴变软,把泥巴从高空中往下摔,不仅能把气泡排出,还会把泥巴摔软。
检测泥巴中是否有气泡,需要用钓鱼线或者细铁丝,把泥巴均匀割成三块。看看隔开的断面中有没有气泡,标准就是一个气泡都不要有,如果有气泡,把气泡抹上,把三片泥巴从空中摔到一起,继续揉,再检查,直到没有气泡为止。这里就要夸夸工业制作泥巴的优点啦,工业新泥,很细腻,从袋子里割出来一块的时候,里面几乎是没有气泡滴,揉几下就行,一点都不费力~
3.塑形
比较常见的三种做泥巴的方式,我就不用术语了,术语可以参考我之前推荐的那几本书。
第一种我统称为“硬捏”
第二种我称为“剪裁”
第三种就是转盘了。
具体每种方法会在案例介绍部分详细说明。
4.泥巴干透
这一步就是让泥巴颗粒之间的水分子都散掉。如果你把一个湿乎乎的泥巴扔到窑里烧,很可能会炸掉。都说有个很原始的测试方法是把干燥的锅碗瓢盆啥的放脸上贴着感受一下,如果有凉气就说明没有干透。但是我试了一下,冬天的时候,干透了我也觉得有凉气哈哈哈哈哈。所以一般保险起见,放一周会比较好。这个完全干透的状态,就叫做bone dry(骨干?),bone dry这个词,同样也是水彩画中的一个术语,都是指完全干透的意思。当然为了防止炸窑,在锅炉开始烧的时候,有的人会额外再做一个缓慢加热过程(就是窑内温度保持从0加热到80度再加热到100度,热好几个小时把多余的水蒸发掉)。
5.素烧阶段
素烧,biscuit firing,也可以写作 bisque。还记得咩??最开始我提过的,高岭土的分子式?是啥来着?是Al2O3•2SiO2•2H2O!!!哎眯着小眼仔细一看,这里面咋还有俩水(H2O)呢?没错,这个素烧就是要把化学分子式里的这个水给整出来..也就是所谓的脱羟基dehydroxylation,这个过程发生1022°F(550°C)的温度下。 一旦发生这种化学变化,就不能逆转,并且粘土也不能恢复其可塑性状态。也就是素烧之后你再想修型就很难很难了(当然…国内有素烧后继续打磨的…但这个是有粉尘危险的,所以俺们村是禁止素烧后打磨)
在素烧的这个过程中哦,在这个温度下,粘土一般不会发生收缩哦,反而粘土中晶体石英体积会增加百分之一。素烧结束之后,你的杯子啊或者什么的东西基本上是没啥变化的。
素烧后就可以上釉了。但本篇日记不想展开讲这块,因为大部分的娱乐性陶瓷教室,是不会让你自己亲自配釉料的(尤其是面向非专业的大众),主要问题还是因为很多原料都是粉末且有毒的,而调釉需要专业的知识,不适合休闲性课程,且调釉需要排气系统和防毒面具。而现在很多陶艺教室都有小孩子,绝对是不能有粉尘的。而且考虑到不同釉要求的温度不同,作为给大众提供休闲课程的陶艺教室,也没有办法安排那么多次烧制。就拿我们社区的陶瓷教室来说,釉料之所以很少,是因为教室提供的釉料,烧成温度都是一样的。泥巴也只提供一种,烧成温度也是固定的。这样的话,素烧和釉烧就可以大锅饭,无论哪个老师的课程,只要是素烧,都可以一锅下了,不需要分次进行。节省了时间,也降低了成本(因为用电窑加热真的很费电,而我们村电费也比较贵…)。
下面是个例子,左边是素烧后上釉的样子。右边是釉烧后形成玻璃外壳的效果。

6.釉烧
就是上釉后烧制/第二次烧制。glaze firing釉烧发生在1652°F(900°C)以上,黏土开始收缩并玻璃化。二氧化硅开始熔化,填充粘土颗粒之间的空间并将其融合在一起。然后这个时候,因为泥巴里那俩水分子不是都飞了么,这个时候的高岭土就叫metakoline(这个词让我有种高岭土小精灵进化了的感觉2333)。在1832°F(1000°C)下,粘土晶体开始分解并融化。在1922°F(1050°C)下,开始形成莫来石3Al2O3•2SiO2的针状晶体,从而赋予了煅烧后粘土强度和硬度。当metakaolin(Al2O3•2SiO2)形成莫来石时,会释放出多余的游离二氧化硅。在2012°F(1100°C)以上时,粘土中的任何游离二氧化硅(未化学结合)都会变为方石英cristobalite,其结构与石英quartz不同。窑冷却后,方石英在439°F(226°C)下突然收缩3% (P.S.如果窑由于打开太早而冷却得太快,则会导致开裂, 一般来说在冷却至212°F(100°C)以下之前最好不要开窑)
到这一步,恭喜你,你的辛苦捏出来的小杯子收缩定型啦!!!
泥巴成分不同温度不同收缩率也不同。这个就完全要看你用啥泥巴了。我用的泥巴基本收缩率在10%左右,在我烧出我第一个调色盘后简直就是大惊失色。然后快马加鞭赶紧把后面的调色盘面积做了调整,这才避免了悲剧。
03三种塑形方法
这里的塑形方法可以适用于任何手工作品。包括纸黏土,软陶等等~手法都是通用滴~~~大家尽情耍
a.硬捏
这里我说的比较笼统,硬捏在我的概念里就是基本不借助其他工具,只用手捏出造型。具体有两种方式,挖洞法和搓条法。
这个挖洞法…就是你切一个泥巴疙瘩下来,放在手心里,用大拇指在这个泥巴疙瘩上按呀按呀,按压出一个洞,顺着这个洞捏捏捏,把这块泥巴捏成一个碗状。这个基本上是所有小时候在地里玩过泥巴的人都会的一个技能。
下面这个碗,就是我这么硬捏的。但是大家也可以看到碗的边缘是破裂的。这是因为手上的温度是很高的,你捏的越久,泥巴就越干,然后这个泥巴越多的地方(也就是碗的底部)会比较湿润,而已经捏好的碗沿就会比较干,我这个碗捏了得有20分钟,下面撕扯一番,上面就都裂开了。不过如果捏熟练了,是可以捏出很标准的碗的,和转出来的差不多(俺的同学和老师都有这项技能,叹为观止)

然后另一个方法就是搓条。这个搓条哦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和小时候玩的橡皮泥也是一样的!首先,把泥巴擀成一条长长长长的泥巴条,然后,像下图这样…我盘我盘我盘盘盘…盘成一个杯子。
其实这个做法我个人觉得还挺方便的。

至于你说这个泥巴条一圈圈缠的凹凸不平怎么整,就用大拇指把大家都抹平就行了,哎你要是说你大拇指抹多累呀。嘿!这里给你介绍一个陶陶初级工具,长下面介个样子。注意左边👈的那个部分,可能照片看不太清,是一个凸起的半圆,这个就是模拟你大拇指的形状。用来抹平泥巴滴!

这俩徒手捏泥巴的方法是最简单的,不需要任何工具,就可以在手里戳造型。
b.剪裁
第二种方法之所以叫剪裁,是因为我觉得这个方法和做纸模型以及做衣服的过程很像。一个3D的物体,拆成平面后,再重新组合起来。
我这里还是拿上面那个普通的杯子来做个说明。把这个杯子想象成一个纸杯子(你也可以直接拿纸杯来做模板),从中间剪一刀,把杯子展开,就是两片纸。而我们只要把这两片结构剪出来重新黏上,就能做成一个小杯子了。

具体做法就是:
- 先把泥巴擀成一张大饼
- 然后把杯子底部和杯子身子的形状切出
- 然后粘成一个整体
下面进行具体讲解。
- 说道擀成一张大饼。我相信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办法就是擀面杖。没错啦!就是用擀面杖擀。但是必须要做到这张大饼是厚度均匀的。那么如果做到这点呢~很简单啦~如下图所示,只要在泥巴两边放置等高的木板就可以了。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泥巴的下面和上面,最好都垫上帆布哦!擀面杖不和泥巴直接接触,就不会发生粘连。因为帆布会把多余的水分吸收,泥巴在帆布上就会清清爽爽。(在陶艺教室的话,不需要自己擀,有专门的擀大饼机器,擀得均匀,厚度也可以随意调整,但是在家里的话,没有这种专门的机器,就要用下面这种办法了)

那么为啥要木板呢?筷子不行么?
筷子其实真不太行,如下图。很容易在你没有察觉的时候,发生这种弯曲…

- 然后只要把画好的图纸减下来,贴在泥巴上,用随便什么工具顺着图纸割一圈。

- 粘贴的时候。用的不是胶哦。而是泥巴浆糊。
就是捏一小块泥巴,放到一个小盒子里,加一点水,捣捣捣捣捣捣捣捣成粘稠的泥巴浆糊就可以了。在需要粘贴的两部分泥巴上,用牙刷或者尖锐的东西戳出纹理,再糊上一层浆糊,把两片压紧。就可以了。溢出来多余的浆糊,用手抹掉。

最开始做的一波小调色盘,都是这样做的。我自己先设计底稿。然后把它描到厚的水彩纸上(因为泥巴是湿润的,薄纸会变形,所以要用厚纸片或者厚塑料片),剪下来,把这个纸模板放到擀好的泥巴片上,比着用刀子切下来。然后把剩余的泥巴片,切成等宽的小长条(粗细根据自己的习惯决定)。一条一条粘上去。

因为捏泥巴的时候很难用手机拍照,泥巴很快就变硬了,塑形阶段时间有限。所以过程中的照片很少。下面这张是我在家里做小白云的时候拍了一张,从这张图里应该能看明白水彩调色盘的周边条条是怎么做出来的吧?

下面提供给大家一些我设计的模板。
这个模板最节省的利用方法就是你把图片传到你的平板电脑上或者其他什么稍微大一点的屏幕上,然后照一张比较厚的卡纸,直接放到屏幕上方。放大或者缩小图案到自己觉得合适的比例,在卡纸上描出来就行了。

下面这套哈哈哈哈…我竟然还设计过一个正面的鸭子但是看起来实在是太奇怪了就没有采用。

小鸭子做出来是下面👇这个样子滴,脚丫我做了一些改动,之前设计的好像有点复杂没有必要,右边的那个涮笔杯子也是通过切片这种方法做的。

下面是莲藕调色盘设计稿,因为嫌麻烦我就只做了中间那一个。目前也是我用得比较多的一个小盘子。

然而这个莲藕盘子因为我在涂蜡的时候…不小心有一滴滴在了盘子上,导致最后烧出来后又一小块是没有釉的哈哈哈哈哈,但是也不影响使用就是了。

下面这俩是蝴蝶和猫咪头的调色盘设计稿。设计了八个,就做了一个猫头…因为…太复杂了啊!贴泥巴条贴死我了…做了一个猫头后立刻放弃…如果有人想要挑战就拿去做吧ORZ…


在这个切割泥巴片技术的最后,我要说明一下关于调色盘不平的问题。如果你是第一次做调色盘且没有看过任何教程的话,调色盘在干燥的过程中会各种翘起来。
避免调色盘翘起来的办法就是,在它bone dry(完全干燥)定型之前,给调色盘压上重物。压制调色盘的反抗!就不让你翘起来~具体办法就是在调色盘上先放一块木板,然后摞五六本书,压制2-3天即可。在木板上晾干泥巴的原因是,木板可以吸收水分。如果你放在一块防水的台面上晾泥巴,那么泥巴底部干得就会很慢。
什么时候压制呢,根据我的实验。是要稍过 medium leather-hard 的时候(泥巴还是很深的颜色,没有发白边干)。咦又蹦出来一个新词?啥是leather-hard?leather-hard是形容泥巴湿度的一个词,这个词非常简洁明了,leather就是皮革,hard=硬,意思是泥巴干燥到大概像皮革那样的硬度。一共有三种程度,软 soft leather-hard,中 medium leather-hard 和 硬 hard leather-hard
我这么说可能会很晕,这个软硬程度真的只能在自己摸索之后才能有确切的体会,因为泥巴干燥的速度和你捏泥巴屋子的湿度,温度(也包括你手掌的温度)有关。我在陶瓷教室的时候,20分钟后就可以压木板,但是我在家里窗边捏泥巴的时候,2个小时都不行。
下面这张图反映了泥巴不同的干燥程度。以下其实全部都是hard leather-hard以上了。而且从下面的图中也可以看出来,同一个物体,泥巴在不同位置干燥的顺序也是不一样的。但下面这样的泥巴,形状已经定了一大半了,这个时候如果你再用重物给它压平,效果就不是很好(甚至可能会压断)

不要怕压塌 leather hard的时候是压不塌的。我曾经摞了10本书也没啥问题。但如果觉得不放心可以先用一个盘子做实验。
c.转盘
第三种转盘,就是拉胚。我对此没有太多感受。因为时间不允许,我第一次去陶艺教室的时候,拉胚的次数很少,大概10次左右。一共做出来的,好像只有五个小碗。玩转盘我觉得重要的一点就是借力准确。这个我也解释不了太多,就是你施加力的方向正确,且泥巴校准了中心(校准很重要,一开始几节课我都要花10-15分钟来校准),是不会有甩飞的感觉的,反而会觉得非常轻松。我最初几周用转盘的时候,觉得转盘好轻松,但是之前几个修过陶瓷课的朋友都跟我说不愿用转盘,因为觉得转盘会把他们带走哈哈哈。我当时完全不理解他们在说啥…直到有一个天,我赶时间,泥巴没有做校准的工序就开始塑形了,结果…真的就是…不仅把我甩出去了,我的杯子也甩出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从此知道了前期工作的重要性,再也不敢掉以轻心2333

后来一次机会,去了山上一个乐烧教室,去用火盆子烧陶瓷。在这个课里,我基本就是用转盘在转泥巴,下面就是我在火堆里烧出来的一些小东西。这种烧制的方法,可以做出特别古朴,或者是具有金属光泽的质感。




04 家用陶陶
好了,下面介绍家用烤箱陶土。
烤箱陶土我买的是日本的 ヤコ オーブン陶土(オーブン= oven =烤箱)名字很直白了,就是烤箱用粘土。但是这个和纸黏土,软陶不一样,虽然叫烤箱粘土,但并不是说你捏完就可以直接放到烤箱里。因为它和进窑烧制的泥巴一样,需要完全晾干后(2-7天)才可以放入烤箱。

而软陶你捏完就可以直接扔烤箱里,不需要等泥巴晾干。虽然软陶和这个烤箱陶都是用烤箱成形,但因为他们本身构成不同,所以步骤也是有区别的。无论使用哪种泥巴,在使用之前都要仔细阅读说明书
官网 http://www.yako.co.jp/
这家经常出各种套装,套装非常划算。包括教材一本,工具全套。泥巴各一包。只要不到3000日元(不到200块钱)
之前俺卖得很不错的香菇冰箱贴就是用这家的粘土做的。

我用这份土做的一些小玩意儿




下面介绍一下这个yako陶土的用法。这个陶土根据官方的说法,是日本第一款可以在低温烧制成形的泥巴,加热的时候,泥巴里的聚乙烯玉米淀粉会渗透到泥巴之间增强粘土的强度。而且他们有出环保款,我之前说过陶瓷其实和塑料一样,都是不可回收垃圾。大部分陶瓷土壤很难降解,但是他们出的这个环保泥巴,可以打碎后埋到地里降解。当然价格和那些进窑烧制的泥巴相比算是贵的,但是作为手工小物的材料,我觉得这个价格还算能接受(400g大概 300-500日元/根据泥巴的种类价格有所区别),两包大概也就四五十块钱。
它家的釉和泥土本身都是对人体无害的,所以小孩子也可以玩耍~
这个泥巴有配套的化妆土(但是这个泥只能配合使用它家的化妆土,别的不可以)。请看上面我做的小香菇,中间白色切开的部位,就是涂了一层白色的化妆土,化妆土可以理解为有颜色的泥巴液体。是在泥巴完全干透后,给泥巴上色用的。下面这张图就是泥巴干后,我给泥巴上涂了白色的化妆土后的效果,下一步就是要塞入烤箱了。

这个陶土也是要烤两次。两个温度不同,但烤制的时间都在半小时左右。
- 第一次素烧(一定要等泥巴完全干后才能素烧,最好放置一周,但我这边比较干燥所以我一般就放48小时/主要我的东西也比较薄和小)
- 上色。上色要在上釉之前搞定,因为釉是最后的保护层,颜色必须要封在里面。不过我觉得如果有安全疑虑的话,杯子或者碗这种可以不上色。内壁就别上色了,外面的装饰可以加一点颜色。
- 第二次是上他们专门的釉料(一种叫Yu〜的釉料,这种釉料是透明的,薄薄一层,防水防油,烤制后安全无毒,可接触食物。如果要做小杯子小盘子,这个步骤是一定需要的)。
再次强调!!泥巴绝对不可以冲下水道!!!即使这种家用泥也不可以!!!
yako陶土大部分都是日本瀬戸産蛙目粘土,但是它家有一款白色的粘土,效果如下,我用这个土做了一个水彩用的mini栗子调色盘,还有栗子形状的笔搁。。这个白色粘土成分和大家都不太一样,它是英国产的高岭土。

yako烤箱陶土优点
1.烧成效果朴素耐看,因为这种糙糙的材质,上色也很素雅,无论用什么颜色,只要不是覆盖力很强的那种,被粘土吸收后都会体现出一种很古朴的风格。
2.盘子或者碗之类的很少有形变,发生意外的几率很小,很好控制
3.用途广泛,不仅可以做各种胸针,食器,小玩具,还可以用于做微缩食物的容器,以增加真实度等。
yako烤箱陶土缺点
- 因为温度限制,没法做出玻璃的质感。
- 价格和普通泥巴相比是比较昂贵的,如果做大件的东西成本较高。
而日本亚马逊上,也可以找到基本这种陶土的教程书,都是做小玩意儿的,简单又好看。
比如(都是我自己买过的):
- 《オーブンで焼いてつくる陶器風の雑貨たち 》
- 《陶器風ブローチ&アクセサリー オーブンで焼いてつくる》
- 《はじめてのねんどアクセサリー: 形を作って乾かすだけ 陶器のようなブローチ、ピアス、ネックレス 》
- 《はじめてのオーブン陶芸―キッチンでつくるかわいい器》
其中最后一本我比较推荐,如果你想要做食物容器,这本书就是专门教你怎么用烤箱陶土做出各种小碟子小碗小盘子~特别可爱!而且简单又好看。
05 其他
至于要不要先看书再体验呢,我觉得没有一个绝对的顺序。就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如果觉得看理论头大,那就不看。一般陶瓷的体验课,是没有人会让你亲自去烧窑的,都是专业的人员控制电窑,帮你烧出来。所以泥巴在窑内如何如何,也根本不需要担心,自己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作品匀速干燥就可以了。捏泥巴,就是一个等待再等待的过程,慢慢的,在等待中,你的心也静下来了~
我一直觉得捏泥巴这个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冥想,现在看我做出来的东西,从一开始的毛毛躁躁,尖锐的边角,到最后圆润的小玩意儿,心情确实是体现在作品里。
以上~ 对捏泥巴感兴趣的话,就去报一个泥巴体验课吧~
最后还是要再强调一遍
本日记内容仅供参考,不保证内容全部正确,毕竟我上课或查资料时也可能会出现漏听或者误解等问题,切勿作为学习陶艺的指导。陶艺由于安全问题无法自学,请一定在当地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体验
我所提供的水彩调色盘图纸可以自用,但根据我图纸做出来的水彩调色盘不可以贩售
不答疑。有问题请询问本地有经验的专业陶瓷艺术家或者相关课程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