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在为孩子未来选择艺术职业而感到担忧,或者你为自己将来从事艺术行业而感到担忧,或者你现在非常焦虑以自己的水平可能找不到工作,又或者你不确定30岁后重新学习绘画是否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我的经历可能会稍微解答一些你的疑惑(or not)
建议你把这篇日记当成厕所读物啦(但切勿贪蹲!)
这篇日记也是我对自己这十年生活的总结,是和自己的对话,我有很多很多想要对自己的说的,想要自己在未来记住和重新去回顾的东西。所以这篇文章很啰嗦,而且时间线是乱序,因此不具有任何指导意义。但我依旧想要分享出来~毕竟记录本身就有意义~
We have art in order no to die of the truth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严格来说我没有画10年,因为刚来加拿大的时候我读的研究生和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和绘画没有太多关系。研究生两年是游戏制作,工作一年是设计师。之后辞了工作才认真去读了一个艺术本科,正式学画画。2020年本科毕业。正式开始自己接单干活也就只有2年而已。
而我艺术本科在读的时候,也并没有都在画画,4年的时间里,我有2年都是在写论文,另外1年则是尝试各种其他的领域(我在艺术本科都学了什么,可以在这篇日记里查看),只有一年在画画,但应该也没有画满365天。甚至我的毕业作品都还在探索新的领域。没错我大四下半学期光去学木工建我的小房子去了,根本没在画的哈哈哈。

毕业后我也没有一直在画画。所以要真的严格来算,从2012年到2022年这十年期间,我纯粹的绘画时间,可能都不到两年(甚至没有国内学艺术的高中生学画的时间多),如果加上我人生前20多年在国内都只是在自己随便画画(每个暑假我大概会画满一个速写本,而且基本只有临摹),我这一生,到目前为止的30多年内,绘画时间加起来,满打满算也就是4年。所以我不是什么天资型画手,绘画基本功都没有国内高中生好,但我永远都能从自己的创作中得到最大的满足,在这种动力的支撑下,我才能一直坚持做自己。
虽然这个过程很艰辛,但我今年终于成功解决了温饱,L(‘ω’)┘✌🏻耶✌🏻└(‘ω’)」
所以这篇日记,我就总结一下,作为一个想要探索多领域,想要随意自由画画,不想给公司打工的人,在加拿大是怎么存活下来的。当然,这篇日记不会制造焦虑,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而且我生活节奏很慢。我想要给同样在痛苦和纠结中的小伙伴一些安慰,(ノ”◑ ◑)ノ”(。•́︿•̀。),活是绝对能活的(←如果这算安慰的话…(⊙o⊙)
这并不是一个“追求梦想然后成功赚大钱”的经历,而是一个“追求梦想然后用各种手段在艰难中终于勉强温饱”的经历
来自父母的焦虑:孩子想要以艺术为生,我要不要支持?
这里我想要分享艺术家 KALI CIESEMIER 对一位家长的咨询回复。我引用其中部分,原文在这里:https://reurl.cc/3orl8O
有一位匿名的家长提问,说小孩子想要以艺术为职业,但是家长担心这个职业很难赚钱,家长不知道要不要把孩子推离艺术。这位艺术家是这样回答的
❝我认为没有普遍适用的建议。我不知道你还有你孩子的情况,每个人都不一样——有些人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有些人则没有。这是一个艰难的领域(部分原因是艺术也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领域),很少有人能成为超级富有的艺术家,但我愿意像其他人一样,以此为生。我不后悔。
一些艺术工作也比其他工作更稳定/经济回报更高。你必须有动力,你必须有技巧,而且你通常需要一点运气(或者至少愿意努力工作以创造机会)。一些节俭措施通常是必要的。即便如此,一些非常有才华的人也会退出并从事其他工作。
• • • • • •
如果我有一个孩子…我认为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让他们也多去接触其他擅长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艺术。只有当你觉得自己对它有某种掌握或理解时,你才会真正享受正在做的事情。你觉得自己能做的事情越多,你对自己想做的事情的选择就越多。如果这个时候,艺术仍然是我孩子的热情,我认为他们有潜力,在这种情况下,我阻止他们追求艺术这种行为就太虚伪了。那时我会尽量给他们最好的开始。❞
我跟很多家长&很多想要重念艺术本科的成年朋友也是这样说滴。我觉得亚洲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担忧,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找一份稳定持续的工作,起码不会有生存的困扰,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心情。
但是,在中国,很多学校并不是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学校培养的是一块社会的砖头,听话是最好的品质,多余的想法最好不要有,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我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Pink Floyd有一首歌我很喜欢,名字叫《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是我大一写作课老师在课上放的,这首歌其实MV有点恐怖,因为当你长大后,会发现里面说的都是真的😸
很多家长他们自己从来没有见过兴趣的力量,没有见过由自发热爱产生的强大动力。因此他们也不知道是否要给小孩子选择权(实际上很多家长也不愿意给)。可当一个人找到真正喜爱的事情的时候,自发的兴趣和动力会支撑她走很久很久,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即使她选择了一个不那么容易赚钱的行业,也会有很多办法来扩展收入,会自发寻找很多可能性。
小时候父母逼我学习不喜欢的专业的时候,我要很费力很费力去上很多补习班,才能获得一个高分,但是我辞职后,重新念了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非常轻松就能拿到A的成绩。即使在外人看来我学得很辛苦,但是我大脑一点都不觉得辛苦,我非常快乐,我从未觉得学习如此有趣,这种主动学习的乐趣在我前20多年的人生中是从未体会过的。
我父母也曾评价过我在学校不主动,比较内向。但是当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的时候,我天天围堵老师问问题,上课疯狂举手发言…课程小组统筹安排, 确保每个人都能拿到A的成绩,因为太有趣了,太想要和人一起做一些事情了…没有一个人同学觉得我内向。现在觉得内向外向这种词儿太无聊了,人本来就是多面的,只用几个简单的词就把一个人定性,太可笑了…
等人喂饭的人和主动寻找食物的人,谁会活得更久呢?应该是后者吧。所以很多时候根本不是支不支持的问题,而是作为家长,要怎么样去正确的引导孩子,找到他们真正所热爱或者是擅长的方向。
任何领域,不仅仅是艺术领域,都是充满艰难的。无论是想要从事什么行业,都要付出很多努力。我很喜欢的一位艺术家Ann Wood说过,“想要创作艺术,你必须真正热爱它,因为艺术需要如此多的时间和精力。艺术是美妙的,是艰难的,是神奇的,是令人沮丧的。” Ann Wood这句话里把艺术替换成任何一个行业都适用。
在国内的时候,很多人会告诉我,兴趣不能当工作,兴趣变成工作后就会变得难以忍受,不是所有人这辈子都能做自己的喜欢的工作。在这种话术的影响下,人会丧失自我探索的可能性,从而屈服与所谓的“大众”。
人当然可以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如果大部分人不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为什么我出国后周围所有人都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是为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而努力?为什么我参与的所有讲座的演讲者都在强调真心热爱的重要性?为什么我喜欢的所有艺术家,都不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为什么周围没有任何人对我说,不要把兴趣当工作??因为在这里的所有人都知道,没有内驱力的工作是做不长久的,也做不出成果的。只有自真心去热爱,才能在职业道路上走得更长久。
来自全世界优秀艺术家的压力:我画成这样还有什么戏?
其实我在大三的时候有过一阵子迷茫,那个时候我依旧还在各种领域探索。自己刚刚踏入艺术的海洋,有太多的风景去浏览,无论是文学上的,音乐上的,还是绘画上的,感觉自己的身体变成了一块海绵,要被这些信息淹没了。而那个时候离毕业也就只有一年了,但自己还没啥建树(其实现在也没有)…而我们学校环境又是比较放松的那种,很多去名校(罗德岛之类的)交流的朋友都说压力大到恐怖。
从美国学校来我们学校交流的学生,直接说我们学校是loser集中营,学校的老师是没有建树在美国根本拿不到教职的loser,教出来的学生也是找不到工作的loser。(哎那我们学校好得在全球艺术学校里也是前25的辣🥺)
总之那个时候稍微有一点焦虑😥,而且我每天都有做资料收集的习惯,就是会花一些时间去浏览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然后把自己喜欢的作品做整理。哎毕竟我都30多了,看着这些年轻的17.18岁的艺术家创作力这么厉害,心虚得很。所以有一阵子,其实内心滑入了一个比较危险的区域,就是我是否要选择copy当下热门热门插画风格,而快速获得一些工作机会。
所以在那段时期,有很多个夜晚,我看到那些才华横溢的艺术家的作品,心里会产生疯狂的嫉妒,如果我从小能有机会学画画就好了,付出同样的时间,我一定也会和他们一样优秀,但是现在…..😿….。在这种心情下,这些艺术家们再发新作品,我内心其实已经不能再好好地去欣赏去学习了,反而蔓延出了一丝憎恨,尤其是当我知道,他们小时候父母多么支持他们学画画,那么多人从六七岁就开始学画画了,在初中高中老师有多么好,艺术课程有多么丰富,大部分优秀的年轻艺术家,在上大学前就尝试过了所有的绘画媒介,而我是在上大学后,从零开始探索新媒介,那一刻我真的太难过了,我大哭了起来,就好像本该属于我的人生被别人偷走了一样。
但最终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发现没有办法去画不是自己的东西。我这样画的时候内心是很痛苦很煎熬的。可我自己又没有啥风格,所以我当时真的很纠结,我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太多太多了,我不确定我是否要在同一个方向一直发展下去。而且有些艺术家,你看她作品的第一眼,就知道自己一辈子都无法到达这个高度,这种一辈子无法企及的绝望感是非常非常恐怖的。当时真的就是想要放弃画画了, 而我在行动上确实也放弃了,开始尝试其他工艺。
快毕业的时候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但是学校最后一学期有一个panel review。可以说是拯救了我。啥叫panel review,就是 A group of doctors, scientists, and other experts that reviews the detailed plan of a clinical trial for scientific quality and correct study design. 在艺术上的应用就是,会有一组专家(也就是学校的专业老师,但是这些老师来自不同专业,雕塑,电影,绘画等等)来帮大家分析自己的作品,或者是分析自己的project是否有可行性,这种多领域的专家小组,会给学生的作品带来不同视角的建议,是非常非常宝贵的机会。我当时给老师展示的是我的一个成人pop-up paper的日历哈哈哈哈哈哈(也许有人还记得但是因为时间不够我最后没有做出成品)这个日历是咋回事儿呢,就是一个成人性爱日历,一共12个月,对应12个场景。外表看是很正常的场景,里面有一些纸的小机关,启动小机关就能看到sex哈哈哈哈哈哈哈,我设计了好多有趣的场景,很多人玩日历的demo第一反应也是大笑,我想要表达的主题也是如此,性是有趣的,并带有一些奇幻和想象的空间,是令人愉悦的存在,然后很巧的是春画其实以前也被称作是笑画。另外几个系的老师看到我的demo演示就惊呆了…就我做的这个东西太过好笑而且之前没有人做过,所以他们实在不知道要怎么评价…但那个成人日历我就是做着玩的,对做出成品其实不报什么太大希望(因为那个机关如果找印刷厂复刻,还挺麻烦的)。所以我趁机向他们咨询了苦恼了我很久的问题:
我不知道自己的风格是什么。我想探索的东西太多了。
然后在屋子里的那三位老师就笑了。有一位雕塑系的老师跟我说,风格并不是不是指画风,风格是你本人。你如何思考的,你想要如何表现这个主题,最终会反映在你的作品里,作品是你本人思考方式的投射。无论你用什么媒介去创作,无论你探索哪一种方向,大家都可以从你的作品中识别出你,这才是一个人真实的风格。画风只是一种比较好识别的特征,但真正的风格并不是单纯的画风。
另外一个摄影系的老师也说,我现阶段需要纠结的并不是画风,而是我想要表达什么,我想要怎样的人生。从艺术学校毕业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我要探索的路才刚刚开始。
panel review 结束的那天,我感觉压在心中沉甸甸的东西飞走了,其实在当时那个时刻,我依旧没有什么想法,但是让我痛苦的东西暂时消失了,不见了。之后就是疫情了。2020年初,本来焦头烂额抓耳挠腮正在准备毕业展的我,突然得到学校的通知,毕业展取消了,所有人直接发毕业证毕业。听到这个消息后我立刻停摆了
寻找自我的出路:Research大法开启!
当我痛苦,当我迷茫时候要怎么办呢?做调查!去听听看别的艺术家如何寻找自我的,去和别人交流讨论。这是我一直以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合格的小镇做题家),所以我就立刻打开google,开始了我的调查之旅。
但说是调查,其实我那个时候也是脑子里比较乱,不知道要调查什么,但是因为看了很多艺术家优秀的作品,所以感觉自己画画好像还不是太行。但其实panel review的时候,绘画系的老师说我已经不太需要太担忧绘画技巧的问题了,因为作品完成度已经很高了,但我疑心病还是很重的…觉得我们学校这些老师水平其实也不太行的样子…他们的话这方面我其实不太信的。总之我去报了一些课程,重新梳理了一下自己对于绘画理论和方法的一些理解。这些课程对我来说确实是非常非常有帮助的,所以还好我听从了自己大脑的建议😑
大概就是2019年这段时间前后,有几门课给我带了全新的感悟,顺便帮我补了一下很多原理性的知识。
- Bill Perkins的Composition for visual artist,这个是在网站new master academy的课程(35美刀一个月,我就买了一个月,两周做完笔记听完了),我认为是完全重塑我对绘画基本要素认知的一门课。这门课对我来说意义重大,大概可以称得上是人生转折的一门课。我第一次知道什么是绘画的语言(就…学校里没有老师这样教过…😑我们学校绘画上的教学确实不太行的样子)
- Sam Neilsonde 的光影基础课,可以说是彻底帮助我搞清楚了光影的产生原理。
- 然后就是有两门色彩课很棒。一个是victo ngai 在skillshare上的一个很小的色彩课程,一个是国内插画家咸鱼中下游的色彩课(这个课逻辑很好)。Victo Ngai的课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一句话,“misconceptions from language” 就是这非常简单的一个短语,点出了我们平时取用颜色上语义带来的差异这个问题。可以说听到这个解释之后我恍然大悟,之后去看了一些专业的论文和书籍,搞明白了颜色的一些基本问题。

因为我并没有系统学过绘画,申请艺术本科之前我就只在画室里突击补习了2个月罢了。然后我本科其实有2年都是在学一些历史,社会学之类的东西,能画个爽的课其实很少(突然觉得有点惨哈哈哈)所以会有很多连不起来的知识点ABCDE,而在我不断去浏览其他人的课程的时候,每个人的课里面,都会帮我补一点,可能这个艺术家帮我补了A,另外一个艺术家就能帮我补上C,而Victo Ngai的课程里,是帮我把整个颜色相关概念的网络链接了起来,就好像我的大脑里有两个不相连的区域,这一句话帮我点通了这两个区域的通路…
我把这类给我电脑点亮通路的课程,统称为“啊哈!课程”,就是这些课里面的内容,会让我的一些大脑死角发出“啊哈!原来是这样”的感慨。
不过虽然是这样上了一堆课程,但是好像我依旧没有什么特别的规划,不过至少我对自己的绘画水平稍微有那么一点点自信了(or is it?)
比较庆幸的是,我本身是谨慎的乐观主义者。在高中我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成为大家的开心果,在压力很大的学习中给大家带来傻屌般的快乐,而且我确实没觉得高中生活有多苦,我的身体是极度抗拒精神痛苦的,所以即使在高压环境下,我依旧会挤出时间看小说,写小说(搞黄色),总之我的身体,我的大脑会保护我不被无聊的东西逼死(←一个猜测),在这种大脑保护机制下,我就只负责冲就好了,精神压力问题由大脑自行解决。
所以在我上了一大坨课程之后,决定,继续购买课程,直到我找到方向。然后就真的找到一门课解决了我人生方向问题的课。这门课我逢人就推荐,是class101里的课程:
Make Art Work: Your First Steps in Launching a Freelance Illustration Career By Ella Lama
其实我觉得class101上的课程大多都比较水,很少有特别有用的课。但这门就是那个绝对绝对有用的课。这门课的作者本身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所以她在决定做自由职业艺术家的时候,非常非常明白,从商业上要怎么去设计,怎么吸引用户,怎么赚钱。这也是我完全缺失的东西。毕业第一年其实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也没有认真去做一些工作,只接了一些简单的活儿,所以收入其实只有几千刀。但是在上完这门课之后,重新制定了计划,第二年收入就很理想了。所以我说,这门课对我来说是救命课。让我直接结束了负债生涯。
我不是在推销课程…真没有利益关系-_-||,有人买课的话我也不会获得一毛钱的返利。但这门课真的是我在网络上能找到的唯一一个,教你如何真正从自己的追求中,寻找性价比最高的收入路线,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课程…是完全从你自己出发,去真正地探索你自己。和你自己深入对话。里面很多概念对我来说都是全新而且非常有用的,我完成了全部的课程作业,收获真的特别大。我举个例子好了,这个课里有介绍UPS这个概念,就是这个概念很大地启发了我
UPS中文是独特的销售主张(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这个是广告发展历史上的一个创意理论,它的意思就是说,一个广告中必须包含一个向消费者提出的独特的销售主张,找出产品独具的特点,然后以足够强大的声音说出来,并且要不断强调。
比如有那么多饭店菜单里都有卤肉饭,但只有一家餐厅的版本是我最喜欢的,我喜欢这个餐厅对这个菜的诠释,所以我才会每次吃卤肉饭的时候,点它家的饭。而在艺术家身上,我也有一些特别喜欢的艺术家,认为只有她们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换了别人不行,这也是所谓的UPS(其实和 personal branding 的概念很类似)
个人兴趣+个人技能=只有我自己才能提供的东西。
↑所以上面这门课,是让我下决定坚持自由职业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门课帮我破除了,插画只有一条出路的诅咒。自己去做了更多的调查之后,发现赚钱的途径非常多,而我这种哪里都想探索的人,想要东搞搞西搞搞,不厌烦学新东西的人,是非常适合走自由职业的道路的。
创作需要对生活的乐观期盼
对未来没有期待其实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记得很多年前,俺基金经理跟我说,投资是因为对未来有期待,你相信未来会更好。不过我买基金不是因为想赚什么大钱,只是对很多加拿大银行来说,把钱放银行里根本跑不赢通货膨胀,相当于你的钱在银行里会贬值..别看我国内本科读的是经济,其实我对金融一窍不通,因为我念书的时候根本不喜欢经济这个专业,所以上课都是在搞别的(反正没有在学习)
所以当时我就突然被点醒,想到某天在长毛象时间轴上,看到有人引用另外一个人(实在记不清了到底是谁了)的话,“要创造事物,你必须是一个理性的乐观主义者”。
我回想以前创作欲很强烈的那些日子,都是我非常快乐,我对未来有所期待的日子。而当我身心俱疲的时候,当我不开心的时候,我确实无法创作。悲观主义无法带来持久的创造力,至少在我身上确实是这样的。
在2020年下半年,我发现自己丧失了对绘画的热情。18年和19年我都有认真写绘画总结,20年和21年就完全没怎么动弹…就是很突然,没有那种想画画的冲动了,其实在19年下半年就有点这种感觉了,觉得周围什么事物都无法触动自己,美丽的风景,何必画呢?拍的照片就足够动人。也没有看到什么令人激动的故事,没完全没有绘制插画的动力。即使是看到别人的作品,心中也没有什么波澜,很好看,但我并不想画😓。
感觉世界越来越糟糕,战争,独裁,我无法再关注那些生活中美丽的,细微的快乐。
总之,真的是很蔫的两年(也许是写了太多的论文把我的脑细胞榨干了),再加上疫情开始后,买东西出国旅行都不是很方便。本消费主义的奴隶丧失了主要的快乐源泉,在家里不断散发出怨气…
梵高在给他弟弟的信中,有说过 “Whosoever loves much performs much, and can accomplish much, and what is done in love is well done!”
爱和乐观,我一直觉得它们是一种非常神秘的补给品,它不断滋养着那些坚持不懈从事着所喜爱的职业的人,直到他们的爱也散发出来,变得有感染力,变得可以影响其他人。Ella Lama 课程的最后一章,有谈到如何应对创作的沮丧,而我订阅的一些艺术家小报,不知道是不是应对疫情的热点,也开始向我投送没有激情创作了该怎么办的小诀窍。
唯一庆幸的是,我依旧在不断看书,买书,而我关注的艺术家们,也依旧在拼命创作。2021年初,我终于读完了Catherine Meurisse的漫画作品《La légèreté》,这本书描绘了在查理周刊发生恐怖袭击之后,幸存的作者是如何治疗自己的。这个漫画里面,让我最震撼的一页是,作者把两个袭击者接到杀人命令的那一刻,以一种非常戏剧化非常搞笑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这是非常非常强大的力量,让我震惊了很久。
作者在访谈里说,对抗暴力的最伟大力量就是美。没错,我们需要用美,我们需要大笑,怪物无法夺去我们快乐的权利,它们也无法阻止人类追求文化的渴望。
总之从其他艺术家身上我汲取了很多很多能量,非常非常感谢那些在一直创作,一直保持激情的艺术家,他们的能量真的有传递到我这里。
其实有一个老生常谈,对我特别有效,也是应付拖延症的方法,就是先开始做一点事情,先开始画一点东西。把屁股挪到椅子上,把画笔放在手里,随便打开一部电影,或者是坐在马路上随意乱看👀,让手先动起来。
我当时就在想,既然不想画画了,那不如制作一门课程,把自己学到的一些内容教给别人也是好的,起码有在为世界做贡献。然后我就开始捣鼓如何去制作课程了,在这期间,稍微恢复了一些活力,并且陆陆续续有合作找上门来。制作课程的间隙,接了各种各样的单子。其实有一些方向的项目我个人不是很爱做,但是当时想的是,逼自己一把吧,看看以自己的能力到底能做成什么样子,结果竟然都合作很愉快,也赚到了钱。
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艺术
我非常憎恨国内的教育体系。因为我觉得我身上很大程度上的自卑都是在这种环境下造就的,而我脱离这个有毒的环境之后,10年都没有把这个坏的毛病清洗掉,无论是读研究生,工作,还是重读本科,每一个老师最多跟我说的就是,你很棒,你要自信。这让我觉得是一种耻辱。
我没有参加过国内的艺考,但是我有非常优秀的朋友,已经是国内标准里“画得很好”的水平了,却还是被顶级培训班里的老师和同学羞辱。这种你做不到最好你就没资格快乐,你就没资格为自己骄傲,你就只能被动接受老师或者更厉害人的恶意,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挥之不去的噩梦。
而更严重的还有单一化的审美,以画得越真实,基本功越扎实为最崇高地位的扭曲价值观残害了多少本可以在艺术上有所作为的人。艺术从来都是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是和生活,是和政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有无数存在的形态,可以为人带来慰藉,可以让人快乐,可以让人觉得高雅,也可以让人感受到愤怒,让人去反抗。
没有谁比谁还高贵。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借助艺术批评,凌驾于另外一个人格之上。
这两年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在用各种形式做出自己对世界的诠释,并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和鼓励他人,我这才感受到了艺术真正的温度。
当然作为自由职业,另一位我很喜欢的艺术家 Samantha Mash 说的一句话彻底让我走出了阴影。她说不要把自己的自尊建立在自己的作品之上。这个观点对我影响特别大, 因为以前的时候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每个作品都如同自己的孩子。可这些作品本身并不是我作为一个自然人,天生就带有的东西,它是我吸纳社会上各种观点意识后产生的一个创作品。是我在外界影响下的产物。这个产物可以随着我的不断学习,被修改成各种模样,和我的自尊其实是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的。
啊!然后我就突然一下子释怀了,国内的那种老师对学生的PUA,就是利用了这种,把学生的自尊和现阶段作品强行捆绑在一起的卑鄙下作的方法,不仅让学生,让很多成年人想要再重拾起画画,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而把自尊和作品区分开的另外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有效的防止他人在诋毁你作品时,自己做出过激甚至伤害自己的举动。实际上是非常健康,非常有效的保护自己精神的方法。
我在想通这个之后,哇塞,就和跟我合作的甲方沟通都一下子变得好顺畅。间接为我带来了更多的工作机会,我一下子就不再纠结甲方怎么样甲方怎么样了,而是用一种更温柔更有效的方式和别人沟通…即使在画自己不擅长的风格,也一下子变得很快乐。并且我也更积极地投入了和其他人的交流中,不再为自己没有达到某些阶段而感到羞愧,反而觉得有了更多的信心,积极去展示自己~同时再看到那些比我更优秀的艺术家时,也不会在觉得嫉妒,因为今天我看到的,或许是未来的我的映像,所以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创作。
群落的微光
我一直都很憎恶国内的人情社会,对维系关系持非常负面的态度。后来我很偶然的,听了Dr. Elizabeth Xu的讲座。第一次了解了分享蛋糕的概念。国内的一些竞争手段,不讲究共赢,只有你死我活。但是北美文化环境不同,你不一定要得到整块蛋糕,你可以自己拿8,给别人留2。这个蛋糕大家可以一起做大,这样每个人都能分到。
说实话她的讲座给了我特别特别多“惊吓”。共赢这对我来说真的是非常新鲜的概念,虽然我一直以来都是毫无保留分享我学到的东西,但那单纯只是为了打破信息壁垒,打破某种霸权罢了,没有考虑过什么共赢。我从来没有考虑过分享我的收入,所以我立刻去应用了。我把3万的利润以合作的方式,分给其他创作者,几个月内我收回了三万+,虽然并没有赚很多,但我并没有损失任何本金,反而认识了更多的人,而这些人又给我带来了一些潜在的合作。如果我没有听过她的讲座,那么我可能还会继续像小气的瓜农一样,只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
帮助其他女性切实增加收入,对我来说是比单纯画画要快乐很多的事情。我的队友也跟我一起听了 Elizabeth Xu的课程,他也积极在职场上帮助自己部门的同事,帮整个部门的人都提高了薪资。这应该是我们在2022年上半年中最快乐的事情,能够帮助他人,感觉自己在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出了一分力。
有的时候,只要一句话,一束光,一个微弱的回应,就可以击响内心的回声。
钱钱钱,我需要钱!
打零工补贴生活费在艺术从业者中,是非常常见的现象,甚至会持续数十年。
而插画/漫画这条路比其他分支要更难走一些。我身边大多数人,如果没有家里的支持,毕业后即使有了出版作品,依旧需要平时打零工来补贴家用,去艺术用品店,整个城市的店员基本都是我的校友😸。
而我们村艺术大学毕业的普通学生,从事插画工作,前三年的【专业工作】收入可能都不会超过3万加币,我毕业第一年靠绘画技能获得的收入只有4000-5000加币,其他收入并不是通过单纯画画而赚来的。
在重新读本科之前,我是在一家公司做设计工作的(杂志排版啦,修图啦,做海报啦),拿固定工资。只是简单的一些工作,甚至都不太需要真的去设计,就可以维持基本生活开支,如此轻松的工作,很多人都会觉得我放弃太可惜了。我本科毕业后插画的收入比我当年做设计时的年薪要少很多很多很多…但即使设计赚得多我也不想再做设计啦(当时给公司做设计,是没有个人署名权的,也就是说你做的一切东西都是公司的)
而选择去做程序员的话,我说实话…普通人付出同样时间的努力(4年+3年)甚至都不需要这么久,就能很容易拿到6-7万加币的年薪。我身边同龄的,选择程序员路线的朋友,工作7-10年后,现在年薪都在10万加币以上,特别是双方都是程序员的话,真的日子过得很好很好…人人都住大house,两个孩子一条狗哈哈哈哈…这里有加拿大统计局的表格,可以看到周薪,大部分普通工作都要比插画这条路要好赚钱,art是收入最低的几个行业之一(倒数第三吧嘿嘿//我高兴个什么劲儿)
所以如果目标是赚钱,那么选择这条路很显然并不是什么明智的选择,我觉得小红书也好,微博也好,都在给人一种很不实际的幻想,看到网络广告天天在放什么,独立插画师在家就可以工作,小红书上随便翻翻都是插画师的家tag,然后看到一些网络课程宣传说哎呀我们的学生毕业就都能自己接单了。你问问他们接单的持续性,接单干活的年收入如何?没有人敢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数字。不是说做独立插画师不能养活自己,但是在国内这种环境,做独立插画师,想要收入还不错,你画到一般水平是不行的。
但是加拿大的话,会比国内更容易实现。首先是独立艺术家报税是很方便滴,其次,有工会,而且每年你可以在CARFAC里找到最低报价。所有艺术家都会尽量不低于这个报价,所以就算是新人接单,不会被压价压得太厉害。然后就是北美其他地区报价是要加50%,非加拿大地区报价就是翻倍。具体自由职业的一些内容可以查看我之前写的这篇日记 自由职业 艺术家生存指南,当然最重要的是,零工可以补贴生活费,而且我们村医保免费,租房可以租一辈子…所以在初期是可以比较轻松实现零工+艺术职业互补的生存方式。
但普通人(或者是大众所说的没有什么天分的人),想要靠画画这个体力活实现财富自由是不太可能的,财富的积累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靠的体力劳动…而是要靠钱生钱。我之前看艺术家NECHO写得关于复利的文章就觉得很意外,现实中很少有插画家讨论投资方面的内容(当然可能这也是我自己的刻板印象,因为我确实没有很频繁地在生活中看到,插画家在社交媒体上谈论过这些内容,尤其是我几乎没有见过女性插画家谈论投资收益)。当然我也不是说要鼓励大家投资,复利的概念也可以应用到我们平常的一些习惯里,比如我们平时整理素材也好,做一些练习也好,这些看似没有太大效果的日常,是必须要持续地,常年累月地输入才能看到效果。不是说你坚持一两年就能快速见效,而是在5年甚至20年后,带给你惊人的回报。
在看了很多艺术家的课程和访谈之后,我基本上对收入有了一个计划。我在毕业后第二年,花了2周的时间,对自己进行了分析,然后制定了全新的收入计划(这个计划就是根据我前面推荐的那个 Ella Lama课程来的,课只要100多刀,但是带来的收入是几十倍,所以我觉得课程非常值。我设计了大概30%-40%的被动收入(就是自动收入,不需要我平时做啥,但每月都能有收入的项目,比如参与出版物的绘制,那么可以拿到 royalty fee,这个就是自动收入的一种,素材贩卖也是,理财也是)。
今年年初的时候看了一下自己去年的自动收入,基本可以勉强cover我的最低生活费了,这就意味着,再接项目的时候,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权了。我可以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大声说NO了。
自由职业在初期找客户的时候,其实是没有太多选择权的。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现金流生活,你很难去拒绝客户,所以会有一些由不得你,你不喜欢却不得不去完成的工作。而作为艺术家,某一个时间段的灵感是有限的,我们没有办法完成行业里源源不断的需求,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能提供的东西,以更多的方式提供出来。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句话应该都听烂了,但是轮到自己开始找工作或者是开始创业的时候,反而会忘记业务的多样性。
广告时间
我把201课程里的一个附赠的课程资料。单独做了一个购买链接(购买201课程的朋友无需单独购买 //价格非常便宜..为什么不做成免费的?因为做成免费的有人就要拿去卖😑),一共48页,包含了所有我觉得做自由职业比较有用的一些信息,这个PDF就是我2年自由职业的一个小总结(以下链接需要翻墙)
Buy on生命中的那些闪闪发光的记忆
在国内的时候,我只见过一个谈起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而且十分快乐的人。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会提升这么多的生活幸福感。
在国内读本科的时候,我经常向宿舍里的朋友分享我喜欢的作品,我的舍友有一天跟我说,“你在谈论这些的时候,眼睛里就像有星星一样,在放光”,那也是我感到非常非常奇妙的一刻…那天的快乐回忆就像一颗水晶球一样,一直保留在我的记忆力,每当我挣扎的时候,我就把它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所热爱的到底是什么。时隔6年后,我重读艺术本科的时候,我有和一个设计系的老师关系很好,当她在谈论设计的时候,我也在她的眼中看到了这些星星,她的眼睛也在发光。❤️原来快乐是有实体的❤️,之后,我在各行各业都遇到了这些眼睛里有星星的人,他们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
我的一位诗人老师~她上课的时候在谈到那些不公的时候总是热泪盈眶,我被这持久不灭的热情所吸引,问她为什么在面对周围那么多恶意的时候,还能保持自己的能量。她告诉我,反对者其实有两种人,一种是坚决反对派,他们有自己坚定的想法,我们个人没有力量去撼动他们,但是还有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我们可以和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变成我们的力量,把更多的爱扩散出去。我忘不了她被拘留后重新返校时的笑容,忘不了她积极在校园扩散关于面对国家暴力机器如何保护自己的小册子。
还有好多好多…让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快乐,以前的时候,我觉得一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现在我想要让更多的人一起做更多的事情。
下一个10年呢?
其实也是因为今年转运了,收入还不错了,才有底气把自己这两年的一些纠结写出来,如果收入情况没有继续变好,可能我也不会想要写这篇日记。也许至今我依旧没有走出被PUA的阴影,还是在以收入作为成功的标准,丧家之犬不敢开口说话,和画得不好就不敢公开发图又有何区别呢?
我还不到40岁,还年轻得很,还有很多想要尝试的东西,玻璃,陶艺,木工等等,我都要学习。我依旧要继续画画,画给儿童也画给成人。但我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方向的探索。是的,2022年,我依旧没有任何关于我是谁,我想要做什么的想法,但在摸索中,生计问题已经解决,我不需要为没有地方住,没有饭吃而担忧,反而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探索,这不就已经是最完美的生活状态了么?所以如果没有意外,我会再给自己一个5年的时间去探索这一切。
当我拥有了自己做决策的自由,我做的一切选择都没有让我后悔过,如果未来某天后悔,那我也会为自己负责
有些话想对10年前的自己说
- 人生很漫长,而找到自己真正所喜欢的东西,找到自己的风格,是需要耗费你一生的时间,不要期待在短时间内(2-5年)找到稳定的,用一生去侍奉的“风格标准”,风格是你看待事物的方式,并不只是展现在画布上的笔触。这探索的一生中,初期会有很多眼泪,会有很少的赞美,但你需要坚持自己,保持自己的热情。有无数无数的人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撤退了,你能坚持到现在,就很了不起了。
- 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何营销自己和自己的作品,了解基本的商业模式。成为独立艺术家,或者是自由工作者,也同时意味着你要成为一名企业家,你管理的公司就是你自己。因此如何把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宣传出去非常重要。
- 拥有多种收入来源非常重要。 多元化的收入来源可以让人保持自己的激情,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而不需要把精力投入在让自己困乏的项目上。长久地去取悦他人,会丧失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本心,而保持多元化的收入,可以保持住自己的自由创作的道路
- 多画,多创作,会让你有更多的好作品。比起思考一个月再动手,不如先把想法陆陆续续都写下来。历史上那些最优秀的艺术家们也说过这样的话,No masterpiece was ever created by a lazy artist 。
- 我们都知道艺术对于这个世界有多重要,所以请温柔地对待坚持在这个行业里的其他人,不要鄙视任何刚踏出第一步的人,要尽自己努力去帮助他们,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
- 如果有人在你身旁质疑,嘲讽,或是劝你走别的路,那是他们走错路了。
- 即使没有到达top10%,也有资格为自己获得的成果骄傲。
- 不要惧怕写作,不要惧怕说错话,不要惧怕表达自己。这是一个人的应有的自由。
- 要多看。不仅看艺术作品,还要看这世间万物,要拥抱这世界。
- 每天都要锻炼。天塌了也要每天锻炼至少半小时。可以不画画,但不可以不锻炼。未来的你绝对绝对会感谢当初坚持锻炼的自己。
We want to be poets of our lives, first of all in the smallest, most everyday matters.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看得流眼泪。为你的痛苦感慨,为你的自我修复感动。看到一颗真心。
看完默然许久。我想如果身边有你这样一个朋友或者亲人或者同学、同事。都是一种财富吧。
class101可以订阅了,一个月20刀,试用14天。希望我付款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