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比喻/隐喻

czNmcy1wcml2YXRlL3Jhd3BpeGVsX2ltYWdlcy93ZWJzaXRlX2NvbnRlbnQvbHIvdjI1NS1wZWVyYS1taW50eS1zZXQtMDZfMi5qcGc

哦。在说这个之前,我推荐给大家一门网课吧。是弎(san)木老师的课程 :
用插画表达你的观念 – 画面视觉语言的运用

这应该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中文课里有提到怎么搞暗喻这块的课程。不过也是因为弎木本身是在海外上过学,所以上课的时候讲得内容基本也是和北美这块差不多。但是国内其它的网课,特别是插画类,都不会涉及这些内容。我上的是第一期课程,弎木老师的指导非常非常好,而且她备课非常充足,思路非常清晰,对每个人的作业指导都有提前做准备(所以一定要做作业,不做作业上这个课,等于白撒钱,辅导真的非常有用),因为她本身也拿了很多奖,所以画面中表达的问题可以抓得很准。五星推荐✨

插画语言和符号学

我发现很多课程在讲创意和画面元素构成的时候都不太喜欢从语义这个角度讲。或者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固有印象就是画画和动脑子关联不上?画画=休闲?娱乐?不知道国内艺术学校有没有涉及这方面的课程,有的话希望能有小伙伴私信我一下你们老师推荐的阅读清单和大致课程内容(不是教案,就是课程简介)?这样我可以给这个日记添加一些中文材料方便大家查阅。我和北美的一些小伙伴交流了一下,艺术本科都会提供符号相关的课程(是包含在人文课程里面的/有的学校是强制必修比如我们学校,有些是选修)。

目前中文网络里面似乎没有相关性的讲插画的文章,偶尔几篇也是泛泛而谈,似乎这更多的是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但是北美这边艺术学校普遍来说大一就会学习相关内容,而且我也认为这是在绘画里面应该放在基础里的内容,比学习绘画技巧还要重要很多,所以这篇日记就稍微扯一点符号学

插画家为什么要学符号学 semiotics?

人类本身就是使用符号的生物,而插画语言更是100%符号的运用,插画就是叙述,只不过这里我们用的不是文字,而是图像。了解符号的起源,背后的文化发展线索,可以更好的针对受众选择更有效的表达方式。我们这个问题就跟画人体为什么要学人体结构一样。

说了一堆还是不明白符号学有啥用?

最直白的应用就是,符号学决定了你的画面元素构成,配色选择,以及创意来源。

①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要画夏天,而且是炎热的夏天。那这里面的两个关键词就是夏日+炎热,用什么来表现夏天?用什么来表现炎热?可以非常直白的选取夏季的要素,绿荫+蝉(亚洲的话)+小卖部+冰棍(而且是快要融化的冰柜)+烈日+遮阳帽。这些元素随便组合,任何人都会觉得这是夏天而不是冬天。

②当画不那么直白的画面时,你想用隐喻,暗语的办法来表示某种现象。这个时候就要找可以替换的类比。下面这张插画是我很喜欢的艺术家Karolis Strautniekas给德国 DIE ZEIT 报纸的一篇文章画的插图,这篇文章写的是社交成瘾。当我们说某种瘾的时候,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毒品,药物上瘾等等,所以这里作者把针管里的毒品直接替换成了各种app,让人对文章内容一幕了然。还没有读文章,就能立刻能感受到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以及文章的态度等。

符号背后是社会认同,当你在设计画面的时候,其实是在选择观众的文化符号。当你的画面让人有种文不对题的感受时,很大原因是因为选择的元素不符合受众的基本认知。所以有些人会get不到,不明所以。这些社会认同里既饱含了文化要素,也有常识,比如说金色可以代表富贵(文化层面),下雪的话大地就会变白(物理现象)。学习符号学其实就是学习社会学,了解自己的/别人的文化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各种叙述方式。

一只白色的小狗嘴里叼了一根大骨头

一提符号学,很多人都不愿听哈哈哈,因为学术性的词汇太多,让人发憷。我自己课下预习老师的那些阅读作业的时候也是头大,真的是查字典要查到脑梗。所以这次我尝试从插画+大白话的角度来进行讲解~(如果有讲解的不对的地方,请大家积极指出,因为我并不是专业学符号学的,只是修过一些课程,所以肯定有理解不到位的地方)

对学生来说,比较通俗易懂的教材是这本 Stuart Hall(斯图亚特·霍尔)的这本书,《Representation: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很便宜哈,只要20刀,英文非常非常很好读,没啥生僻字,这本书是艺术院校都会用的教科书之一,里面的例子也都是各种画作或者是生活常识,很亲切,生僻概念解释也非常好,就是很通俗很通俗的读物。(然后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61468/这本书有中文版,但我翻看了一下,这套翻译真的太烂太烂太烂了大家真的不要看中文,大部分翻译都不是人话,本来是一本通俗读物,但是中文翻译硬是用一些看不懂的,拗口的词汇来表达,完全违背了该书的初衷。差到什么地步,如果不看原文我根本读不懂中文写得这都是啥=—=),下面我对这本书第一章的内容进行一些白话总结。

俺们艺术学校上课,作业不是交上去,而是把画作贴在墙上,大家围起来对每一幅作品进行“批判”。在点评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要对自己的作品做出说明,比如你为啥用这个颜色呀,你为啥要选择画这个角度而不是那个角度,这里面常用的句式就是 A represents B(A 代表了 B),我这个东西代表了xxx,我画那个的含义是xxxx。represent在这里的意思是 to be a symbol of something 成为某事的象征/符号。

Representation就是represent的名词,中文翻译为表征/表象(我不太确定中文到底是啥,感觉中文译本特别混乱,一会儿表征一会儿表象,咱能不能固定一下呀?)。表征是啥意思呢,就是如果你想要和周围的人沟通交流,肯定不用脑电波,而是要通过一些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的事物。而你沟通的这种方式,就是表征。以前的时候,很多人不识字儿,那么艺术家就会把圣经里的故事栩栩如生画出来,或者用做成雕塑,来传达里面的故事,这里的画和雕塑就是圣经里某些故事的表征。汰,人话来说,表征可以是代表!这多红色的小花 代表了/暗示了/表达了/表征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而人之所以用这套表征进行沟通交流,是因为我们脑子里有两个系统

metal representations 心理表征:这是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一套词汇和图片对应的系统(一个编码系统)。可以让我们把概念和实体联系起来。比如我对你说, “我昨天看到一只白色的小狗嘴里叼了个大骨头”,你肯定知道狗是啥,骨头是啥,不会把狗理解成猫或者别的动物,不会把骨头理解成树叶或者是棒棒糖。但是,这句话,在不同人的脑子里,反映的可能是不一样的场景,在A的脑子里可能是一只白色的博美,叼着一个已经啃干净的大棒骨。在B的脑子里可能是一只白色的小土狗叼着一个猪筒骨。每个人脑中的概念图虽然都不一样,但是大体还是都能顺利沟通的,这就是第一个系统的作用。“我们能交流,是因为我们在用差不多的方式理解和解释世界” 。所谓的拥有相同的文化,也就是这个意思。通过第一个系统,我们赋予这个世界意义。

②第二个系统就是语言。这里的语言不单单指我们说话时用的语言(汉语),也包括文字,图像,音乐等一切可以翻译我们想法的方式。还是上面的那个例子,“一只白色的小狗嘴里叼了个大骨头”,你能看懂是因为我们都会学过汉字,都看得懂中文。无论我是画了一只狗,还是我写出狗这个字,还是我发出 gou这个音,你都能识别这些所代表的意义。这些文字,图像和声音就是 signs(先按照符号翻译吧),它们承载着含义

我们脑海中的概念,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符号,是让我们语言产生意义的核心。而把这三个联系在一起的过程,就叫做表征 representation

表征, 语言和文化

为什么我写下“狗”你就知道是狗呢?因为我们拥有一套共通的解读符号的系统。但是如果这个符号和它所指代的意思关系不明,就会让人理解上有偏差,甚至出现错误。

举个例子,在插画里,如果想要表达快乐,阳光,明亮的画面,但你却选用了比较暗沉的颜色,那就会让人对画面传递的信息产生误解,画面想表达的主题也会变得模糊。

还是上面的例子,在插画里,你想表达快乐,配色都到位了,没有什么暗沉的颜色,但是你在选取符号时,选择了枯草,甚至断手这种本身就具有负面效果的符号,那么和这种积极向上的配色搭配在一起,也会让人对画面传递的信息产生误解。

但是,符号signs,只是一个用于表达我们脑海里想法的媒介。也就是说,符号本身,和我们想要表达东西的关系其实很随意。拿语言来说。鸟,中文我们就写作 鸟,英语写作bird,韩语写作 새,对于鸟来说,它并不在意我们到底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代表它。signs就仅仅只是一个指代的符号而已,是我们人类赋予了这些符号意义,并且在同一个文化里,形成一些一一对应的关系。

也就是说,意义,是被表征这个系统构建出来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编码体系。比如说,对于爱斯基摩人,他们的语言里有更多的表示关于雪和下雪天气的词语。豆瓣之前有个话题,叫只存在于外语里的精妙词语。https://www.douban.com/gallery/topic/41280/,这个活动就很好的体现了表征系统。你可以看到不同文化的人,对表达某一样事物和感情,发明了不同的符号。

但是同时,这种符号与意义的对应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当然,树就是指树,鸟就是指鸟,这些词是固定含义的,反应一定的客观现实。但是我们再想一下“同志”这个词,在不同时期,同志的含义明显不一样。所以说“同志”这类词的含义,是我们社会文化的结果,那么这类词所代表的意思就不能固定下来。

总的来说就是,意义(meaning)是被构造的,“花”本身没有意义,“花”所代表的的意义都是我们赋予的。

表征的理论派别(这段不想看的就跳过就好)

好了,现在大家都知道representation到底是啥了,那么这个创造意义的过程中,就有一堆人搞了一小堆理论,来探讨意义是怎么来的。最早的那一波人说,意义就是完全反映真实的物质世界,玫瑰花就是玫瑰花,小狗就是小狗,小猫就是小猫,这个的局限就在于,我们想要用玫瑰形容爱情的时候咋整呢,世界上不存在一种叫爱情的实物呀。所以后来又有一小波人说,意义完全是人赋予的!作者说他是啥就是啥,作者指着玫瑰说这是狗也成,哎你看这就又有问题了,你说玫瑰是狗,她说玫瑰是猫,玫瑰到底用啥表示啊,这还能不能好好交流了,玫瑰本身到底要怎么表达?然后就有了第三波人,说语言这东西是社会性的,既不能靠物体本身定义,也不能靠使用者随便定义,这波人代表的就是constructivist(构成主义者),他们认为我们不能否认这个世界上已存在的东西,但是,这些真实的事物本身并不传递意义,意义是我们通过语言体系构建的,然后构成主义这波人,就对语言的功能运作,整了一套运作逻辑。

首要代表就是索绪尔(Saussure 现代语言之父)的成果。

之前我们说符号,索绪尔把符号又进一步进行了划分,分成了两个东西。一个叫signifier(能指),一个叫signified(所指)。当你看到或者听到某个东西的时候,你脑子里反应的那个就是所指,你看到听到的那个东西就是能指(其实我觉得这俩定义哦,中文翻译的很好,能指,就是能够指出来这是个啥东西,所指就是能指所代表的东西)。

来个例子,假设你登陆了一个外星球,看到外星球上有一种长得很奇怪的植物A。你从来都没见过,于是你给这个植物A命名,叫它“外星树”。此刻,外星树就是植物A的能指。然后你回到地球上了,你给你最好的朋友B和C描述了这棵外星树。B和C听了你的描述,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棵外星树,然后他俩脑海里的这个就是所指。但是,你,朋友B,朋友C脑海中的这棵树其实都不太一样,但它们都属于所指。因为都是根据能指所理解出来的。一个能指,根据不同人的理解可以对应多个所指。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对索绪尔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下面是海盗船上的骷髅旗的例子。从前有一波海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然后有一天,船长觉得需要宣传一下自己的形象,然后就对大家说,设计一个旗子,最好是让人能吓破胆的那种。船员们看了看甲板下堆得一堆骷髅头,觉得用骷髅头就挺好的!然后他们就制作出了一面骷髅旗。

这里就出现了两层套娃

第一层(denotation 本意/ 直接指出某种意思/ 这种本意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也是我们普遍的一种社会编码)

能指:旗子(本身)
所指:上面画了一个骷髅的旗子

第二层(connotation 内涵含义/ 由于文化等引申出来的一些额外含义)

能指:画了骷髅的这个旗子
所指:代表了恐怖的海盗图体 

在插画里,这种要素构成就更为明显
Sébastien Plassard给 《Women who take extended maternity leave face a tougher return to work》的插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幅插画上,每一个能指都对应着一个很清晰的概念,一个女性,一个小孩子,一堵墙,一个影子。我们不会混淆任何一个概念的含义。但是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有其他意义的符号:一个女性牵着自己的孩子, 墙上映出来的是一个带着学士帽的影子。在这里,第二层connotation所产生的含义就是,生育后的女性更难返回学术界工作。在巴特罗兰的观点里,这个第二层就是所谓的神话层。(神话这个词儿我觉得用的很精妙,神话是怎么形成的以及对某些事物的神化,本质都是某种文化下对要素的引申解释)

接下来就是福柯了。他关注的是“各种权力关系,而不是意义关系”,福柯从索绪尔和巴特的这套能指所指的方法论,转向了他的自己的另外一套分析方法,他更关心权利与知识的关系,以及主题问题。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索绪尔和罗兰巴特他们其实都是从语义的基础上对representation(表征)进行分析。福柯认为应该从discourse上对representation进行分析。

那么什么是discourse
现代字典对discourse的解释是 communication in speech or writing,中文解释就更精简了,话语,演讲。但是福柯有自己的定义,“discourse 是一组陈述,这组陈述为表现某个历史时刻特有的话题,提供了一种语言 “,也就是说 discourse 是 “通过语言产生知识”。且在福柯的描述里,discourse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概念,还包括了实践。福柯的主要观点就是,“只有在某一段历史语境内,事物才会成为某种特定的事物,才真实”,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但她们本身不存在固定的含义,只有在话语内他们才具有意义并成为知识的客体。

福柯的这套理论最通俗的解释就是同性恋。同性恋自古以来就存在,同性之间本来就存在这样的感情。但是“同性恋”这个特定群体的概念,是被各种话语体系(法律/医学/道德)生产出来的。另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歇斯底里hysteria,这个词是两千多年前的男性觉得女性没有性行为或者不能生孩子,子宫会陷入很悲惨的状态,从而导致女性的精神问题。这个词的产生就是典型的女性原罪和医生凝视这种话语体系所创造的。书里还举了一个例子是 “单亲家庭环境必然导致过失和犯罪”,这个说法本身到底对不对先不提,但如果人人都相信这一点并且惩罚单身父母,这必然对孩子和家长都造成一些后果,而由于它的实际后果,它就会变成“真的”,类似于三人成虎,对一个不确定的事物A,如果周围的人用实践和话语塑造它,造成某种结果,这个不确定的事物A就会变成一种真理。

但上述所讨论的符号学都是没有考虑主体情感的。之前朋友给我举的一个例子我觉得就挺贴切的。A喜欢狗,B讨厌狗,A和B看到狗相关的故事or图像时产生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得整一下精神分析。之前符号学不是叫semiotics么,克里斯特瓦(Julia Kristev)把精神分析也整进去,就变成了Semanalysis,她关注的是说话主体的身份构成,对符号学进行动态研究。

之后的内容我就不扯了,有兴趣的就买俺最开始推荐的那本书就可以~那本书真的特别好!下面就讲讲在插画上如何应用

符号学在插画的应用

如上面福柯的观点,物体的含义在各种权利的塑造下会有不同的解读,而这种解读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插画家,绘画本身就是我们塑造观点的武器。文字,图片等都是有力量的。

其实不仅仅是插画,设计也是符号学的完美实践。

当然符号学最最最首要的应用还是要解决大家 画什么,以及怎么画的问题

遇到任何不会画,或者没有想法的主题。这里有两个思路可以帮助大家迅速找到idea~

①收集现有的符号

遇到任何不会画的主题,怎么办?去搜现成的符号。之前已经科普过啦,符号不仅仅是文字,图画~所以我们不能单从平面艺术这一范围寻找。

举个很常见的主题:父母和孩子。
这个主题就可以先从自己脑子里的图书馆里翻一翻,看看自己记得啥有关描述父母和孩子句子,或者是画面。大家都能想到的应该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养育关系,古时候就有很多描绘这种关系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等等。一般来说这些诗句表现的都是父母的爱与思念,孩子应该报答父母balalbala,所以在这些诗句中,可以提取出的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父母的符号都是高大的,拥有力量的,或是有指引作用的一些形象,山/光辉/磐石/土壤/保护伞/港湾/海洋/风/泉水/灯塔等等,而代表孩子的符号则是脆弱的,易碎的,或者是需要保护的,比如小花小草/小船/风筝等等。

这些符号是文化产物,基于中国文化孝道中父母权威的形象。现代社会咱讲究人人平等嘛,不能说你有小孩你就能控制小孩不是?小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当然啦在成长期间父母确实要保护孩子,但父母也并不是无坚不摧的,更多的是一种支持者的位置。

所以哩,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就对这种把父母地位拔高,奉为权威的行为进行了批判。首先自然是鲁迅的文章,鲁迅写过一些谈论儿童的小文,比如上海的儿童这篇里,就有说

鲁迅两三事


在这里他就把中国式的教育比作了牢笼。把孩子比作笼中之鸟。

另外一篇大家耳熟能详的,谈论孩子的小诗就是纪伯伦Kahlil Gibran的 On Children中文译名好像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诗里写到: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The archer sees the mark upon the path of the infinite,
And He bends you with His might
That His arrows may go swift and far.
Let your bending in the archer’s hand be for gladness;
For even as He loves the arrow that flies,
So He loves also the bow that is stable.

此诗的中文翻译(不知道是谁,网上找到一个似乎是叫大侠的译者?)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你好比一把弓,
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
也愛那穩定的弓。

这首诗里吧孩子比作射出去的剑,父母无法控制孩子向后走,只能向前射出去。孩子是向前走的,有自己的思想,并且一代只会比一代更好。在这些批判性的文学作品中,父母和孩子的符号就发生了变化。

文学作品中对符号的应用是最容易找的,我们能想到的各种比喻,大部分都已经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了,所以只要去找父母与孩子相关的作品,就能发现很多新的符号。然后我们就可以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符号库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再去看各种绘画作品,影视作品,就能很轻易的分析出对方是选用了哪一类的符号。

当自己在画这个主题的时候,可以先选择一个态度,比如你想展示出孩子和父母之间这种微妙强权关系,那么就可以选取相关的力量和脆弱的符号。接下来就是如何具体扩展一个符号。

首先就是,查字典。没错,你没看错,对于插画来说,根基就是语义。我们去字典要查三样东西,词语的意思词语的同义词,和词语的反义词。可以用到的网站有

https://github.com/Dictionaryphile/All_Dictionaries
(哦不对github被墙了,那国内的伙伴啊就自己搜一下吧,辞海啦之类的就可以)
这里有人总结个中文的各种词典,比如辞海,辞源之类的。不过我个人认为中文词的字典解释都不够详细,所以如果中文词差不出来太多含义,用英文替换即可。

总之和脆弱相关的一些词,可能有下面这一些:
易碎、消失得快,易受伤,飘摇,难以承受,无力软弱等等
然后根据上面的描述,找到对应的意象。

比如易碎,我们可以联想到易碎的东西,薄冰,巢中之卵,干枯的植物,泡沫,玻璃,蜘蛛线,不稳定的积木。
消失得快,我们可以想到烟花,流行,雪花,蒲公英等等
表现力量的对比,可以想到一些材质差异较大的东西,比如石头和鸡蛋,暴雨中的纸伞等等。

思维图会越来越大,然后只要在里面选取你觉得有意思的符号进行组合就可以了。画面也就很容易画出来了。而且这种方法下,整个概念都是你自己构建的,撞梗之类的问题几乎不会遇到,只有别人抄你的份哈哈哈哈。

②开脑洞,不同符号的对撞

如果觉得一个东西的符号太过常见,不好再融合一些新奇的东西,想要更具有创造力和独特的画面构成。那么就可以试试这个办法。这个办法是欧洲那边幼儿园和小学生教学中常用的-)-,叫fantastic binominal,这里俺要推荐另外一本书,叫the grammer of fantasy。我接下来说的办法就是来自这本书

Max Ernst (马克思 恩斯特)认为 艺术不是品味,不是用来欣赏的,它将永远是创造,发现和启示。而他自己的超现主义,也并不是来自想象。他曾经解释过一个概念“systematic shift of space”,将古典世界里的物体A,直直地丢到一个背景完全不相关的世界B中。这时,A就变成了充满神秘感的物体,令人着迷。

Victor Shklovsky也描述过托尔斯泰的写作技巧“estrangement effect”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的术语(有时也被翻译为异化效应)指的是,在艺术作品中,曾经表现为自然的东西突然变得历史性的,而被认为是永恒和永恒的东西被视为故意造成和随时间变化的/当托尔斯泰描述一个简单的沙发的时候,他的用词就像是这个人从来没有见过沙发,完全不知道沙发如何使用那样。

所以说,在fantastic binominal里面,词语从他们日常的意义中解脱出来,被疏远,被移位,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因此它们也处于生成故事的最佳状态。用人话说就是,你把一个东西,从它本应该的环境里拿出来,放到一个和它不搭的环境里,这个很普通的东西就会一下子变得有趣起来!变得突出了起来。

书中有个例子。狗和衣柜这两个词。我们把这两个没什么关联的东西放在一起,并建立联系。最简单的建立练习的方式就是用介词连接起来

  1. 狗带着衣柜
  2. 狗的衣柜
  3. 狗在衣柜里
  4. 狗在衣柜上

每一个小短语都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鲜活的场景。我们把这些短语加入想象力进行扩充

  1. 一只小狗在街上跑,他总是带着自己的衣柜,就像蜗牛带着自己的房子那样
  2. 一只有品位的狗,拥有一个自己的衣柜,里面有他喜欢的皮带,寒冷日子里穿的外套,橡胶骨头,一张城市地图(为了知道他的主人都去了哪里)等等

这本书里让文字变得有趣,从而让画面变得有趣的办法,都是基于语法基础。可能对于中文来说不是很好举例子,但是英文会更好理解一些。比如我们给一个比如sharpener,我们加一个前缀,desharpener,这个日常里让东西变尖锐的转笔刀,就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东西,让铅笔尖慢慢长回来的奇妙东西。或者是在rack前面加一个offrack。这里的人不在衣服架子上挂衣服,而是在挂衣服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取下来。这个充满创造力的办法就是造词,而且要硬造,天马星空随便组合。书里还有各种各样有趣的例子,制作谜语,创造打油诗,翻转童话。简直不能再棒👍

在插画里怎么应用呢?
可以购买这个课程
创造性思维:重塑日常

下面是我总结的步骤

  1. 先确定你自己绘画的关键词和主题,对关键词进行搜索,google里键入这个关键词,第一页出现的图片就是我们普通人眼中的固有印象
  2. 然后我们要分解固有印象,去找词源,词根,从语义上对这个词进行拆解。以时钟为例,字典里对时钟的解释是,用于测量时间的仪器。在一个词语的定义中,有确定的词,比如测量,比如时间,比如仪器。但这些词也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在这例子中的不确定性有很多,比如:怎么测量?是什么样的仪器?什么形状?什么颜色?什么大小?古代的还是现代的?需不要需要用电?
  3. 有了这么多小问号之后,我们再去搜时钟这个东西,把时钟所有可能的形态都记录下来。要收集至少50-100个不同款式的时钟
  4. 这时候我们可以开始考虑画面的概念了,把时钟和我们画画的主题联系起来,做一个小句子说明,比如说我们的主题是命运吧。就把时钟和命运联系起来,可以去找现有的诗句,也可以自己随便编造。
  5. 现在我们有了这个句子A,接下来这步就是最重要的了,制造冲突。我们随机找一些词,这些词要和时钟毫无关系。这是重点。然后我们把这些毫无关系的词,想办法和时钟结合在一起,然后能表达出A的内容。在这个重组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非常新奇的点子,这就是fantastic binominal的方法。

效果真的会让人大吃一惊。当然也很烧脑。但是这样想出来的点子,哈哈哈,也是只有别人抄你的份~

我自己常用的查语义的网站

https://www.etymonline.com/
这个是词根查询的网站。非常好用,俺每次画画一定会用到它。

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us/?cc=globa
查单词的含义我喜欢用oxford的这个字典,这完全是我个人的偏好,因为我喜欢他家的发音哈哈哈哈。其余字典也都可以,主要看哪家字典的解释更适合自己去联想和理解~

https://www.thesaurus.com/
这个就是查同义词反义词的网站。很普通

https://www.goodreads.com/
这是我查句子的网站,是海外的一家标记图书的网站,但是他们家也可以搜大家摘录的句子。我在查各种比喻的时候,就会用这个,可以搜出很多比喻的金句。但是中文网站我找了很久,没有找到类似的可以搜索全部文学作品内容的网站…比较遗憾,如果大家有推荐的可以留言。(我指的不是句子网,而是你输入蒲公英,可以查到各类文学作品中对蒲公英的描述,这种网站)

https://randomwordgenerator.com/
这个就是随机词生成器。中文的我没有找到特别好的。因为根据我上面介绍的fantastic binominal方法,随机词是有限定的,常见名词是最优选项。比如苹果,啤酒,杯子,闹钟,沙漏,椅子这种的词汇。

https://wantwords.net/

这个是国内做的特别棒的一个汉语反向词典。在我的课程201水彩进阶课里,第五课有详细讲解要如何使用。

最后

画面构成设计,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社论文章的插画作者们,通常都是这个行业里最具创造性的那波人。在Netflix的节目 Abstract中,第一集讲得就是插画家Christoph Niemann的创意过程。这个片子我在学校里至少看过三遍,自己在家里也看过两遍。这个小小纪录片可以说是符号学在插画里非常典型的应用讲解了~没有看过的话一定要看一下这部。

作者有句话说的很好,他说:

绘画并不是看你绘画技巧,无论你是画得复杂还是画得简单,重要的是你的每个点子,每个想法,都需要非常明确的资讯量。而咨询量的表达,就是要选取和提炼合适的符号~

创意插图1

软体动物

这里生活着一只软体动物,偶尔会走出它的壳,科学地探索这个世界~

文章小目录

订阅评论
提醒

3 评论
内联反馈
查看所有评论

在创造力方面的方法论这一块太有帮助了!

太棒了 帮助很大😭 感谢你!

发现宝藏插画家~

3
0
希望看到您的想法,请您发表评论x

手机快捷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