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标题:你也觉得画人很难么?给你看看我为了逃避画人的各种奇技淫巧吧
A-ha!瞬间,是我用来形容第一次理解某种事物的一个词儿。当我突然搞明白某样东西的画法,或者是我突然发现之前为啥一直理解不了某种结构的时候,我的大脑就会发出“啊哈!原来是这样!”的感慨
5.6月是我的人体复健月orz…然后发现…=-=之前学的人体解剖,99%是忘光了哈哈哈哈哈,但是其中一些啊哈瞬间竟然还记得,所以人体依旧没画利索!但是想来分享一下我在学习人体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我对应的解决方案。
总之这篇日记分享给(和我一样)记忆力不太行又想偷懒少画的朋友🥺,希望能让你们的学画过程更轻松(or not….∠( ᐛ」∠)_ or 甚至起反作用
最近翻找出了几年前的速写本,发现隔了这么多年,即使中间我没有怎么特别学习画人。但是其他东西的学习,让我现在画人上好像是有了一些进步,而且也能看出当年速写的一些问题了。我觉得这个算是一个重大突破,就是….对于懒人来说,方法论比瞎练习似乎要更重要(需要用效率去弥补肌肉记忆?),另外在找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之前没有意识到的新问题,所以也想要在这篇日记里吐槽一下。
追根溯源
很显然…我在画人的学习上….是一个….懒惰的人….(趋利避害的我好像一只鼠妇)。整个学习人体的过程对于我来说就是痛不欲生,欲哭无泪,万念俱灰,心如刀绞,面如死灰,死去活来(哦?我竟然认识这么多成语),上刀山下油锅,总之是一个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又不是很想放弃,但也不是很想拾起来这样一种状态。
嗯?是不是有人一样和我一样在苦苦追寻画人体轻松又快乐的方法?是不是时常有“专业艺术家都说好的课or书你看不懂”的困扰?先不要急着怪自己笨,你的第六感是正确的!其实我偶尔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不愿意学习人体?早期的时候我一直把不愿学习人体归结为是我太怕麻烦,觉得太难不想学,不想动脑子。但后来意识到,这从来不是我的问题,是各类人体教程从未以女性视角出发过。换句话说,在这个艺术领域依旧被男性霸占的世界,即使是绘画基础的教导,也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是男性书写的神话。
随便去一所学校,随便找一个fine art专业的学生,让她们给出老师推荐的书籍列表,这些书的作者大部分都是男性,包括人体绘画审美的标准,线条的标准,渲染的标准,都是男性制定的。偶尔有女性作者,但是翻开书,看看内容,她也是按照男性标准学习的。
而最近发现的另外一件事情让我意识到这不是一个巧合,我喜欢的大部分女性艺术家都是自学绘画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早期我只是简单的把这种现象理解为,一个人只要对某事保有热情总会最后成功(虽然这种想法确实在早期极大鼓励了我,起到了榜样的力量),现在看来,这完全不是巧合,她们成功确实是因为热情,但这种热情是她们不得不以自学的方式,跳出传统的父权制度所获得的,所以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保持住了和任何主流男性艺术家不同的独特审美(but i am too stupid to realize that)
如果有人因为早期不愉快的学习人体经历而抗拒画人,我想说99.99%不是你的错!是因为你足够敏感,足够重视自己的内心,所以才会对这些不合理的事情产生抗拒。远离和逃避让我们不愉快的事情,是人之常情。我前几天看到一位象友在嘟嘟里说“一旦一个事情对人成为苦役,那人是很难坚持或者做好的”,我觉得学习画画也是这样的,如果你在一个痛苦,自己不快乐的程序下去学习画画,所能看到的未来只有痛苦没有希望,所期待的结果前只能看到一条巨大的鸿沟,那么坚持不下去,放弃也是非常理性的。
培养任何一个能力/兴趣,拥有一个友好的,能够提供正向支持的社区是很重要的。但很可惜在这个越来越mean的世界,互联网的恶意总会出现在各种角落。就连你上个网课,都可能被自称为课堂班长,课堂助手的人pua一顿。
所以这样看来的话,每一个因为各种缘由,没有接受过国内普通艺术教育的朋友,都是幸运的~我在生命中无数次回想起高中饭后偷偷溜到湖边看那些艺考生写生的场景,无数次畅想如果我当年报考了美院会如何如何,可我没有意识到那时对艺术的憧憬被框在了父权的制度和标准里面,那些弄皱日记本的泪水,今天看来不值一提。
尽管我现在生活在一个对女性相对友好的社会环境,但去看看那些书店的书籍,网课,会发现男性作者依旧多如牛毛,什么水平的都敢出书,出课,2023年了,男性依旧霸占着艺术的领域和话语权。而如果一个领域是男性具有话语权,那么即使是进入这个领域的很多女性也不得不按照这套规则来表演(我想所有人都深有同感)
嗯…其实我就算是在国外重新读了本科,大部分时间也都是在自己画画,老师很少有对绘画技巧进行指导。这篇日记就是我在摸索人体绘画时的一些方法记录,也许会给你带来一些新的想法捏!
首先的首先,还是找一天时间,在纸上把我为啥不喜欢人体的原因写下来。因为如果心底里就是不喜欢人体的话,真的是一点动力都没有,效率很低,再勉强学习也只是浪费时间。也许你会有不同的理由,或者是你也不清楚为什么不想画人,或许可以像我一样,把它们都列出来,分析一下到底是什么阻止你学习人体,但要记得哦~不要试图在自己身上找原因,always always blame others(*^▽^*)

我讨厌画人…大概有3个主要的阻碍
- 阻碍一
目前找不到一个既能讲明白人体,又符合我自己审美的教材。人体结构讲得很好的课或者书,里面的绘画风格无法欣赏,非常阻碍我记忆课程内容。而我很喜欢的一些艺术家,要么不出人体课程,要么出了,但是讲解方法不是很适合我(或者是压根儿没有讲解),找不到一本人体书可以让我揣在兜里反复阅读、临摹、欣赏、研究的参考书
- 阻碍二
我个人真的真的很不喜欢写实…尤其欣赏不了写实的人体插画orz。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学习人体,那么所临摹和学习的真人身体,就必须是一种具有纯粹美感的身体(特别是男体,标准会比较高),但现实里很难找到一具能让女性欣赏的男性身体(但却有很多非常美好的女性模特,其实这也是父权社会的另一种”果“)
- 阻碍三
父权制下的世界,对人体的描绘和产品的设计,时刻充斥着男性凝视。因此作为女性,我觉得自诞生在这个社会,就有一种天然的觉得人体恶心的感觉在里面,特别是裸体。我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看到公开贩售的优美人体的作品(学校和社会也不允许我接触这样的作品)。而对性的启蒙,也是早期日本AV(即使是现在,市面上女性向成人作品数量非常少,这是很可悲的事实),直到我本科开始做女性sex相关的作品,才开始稍微能够接受人体。这种社会影响让我对人体的抗拒,也许是我对人体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
?写下来这些问题后????我果然没有搞错哎,全是这个社会的错🙂🙂🙂🙂
虽然是社会的错,但为了解决这些障碍,我感觉可以从两个方向出发:
1.重新想办法让自己喜欢这个题材
2.要找到一套能让自己理解人体的讲解方式(如果找不到,就收集零件自己组装)
✦ 喜欢什么样的人体捏?
这么多年我大概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坚持做下去的事情一定是快乐的事情,如果肉体不快乐那也一定要精神快乐。以前在国内的时候,报那种业余的成人素描班,完全无法欣赏那些老师画的东西。学人像的时候画得非常痛苦,而西方的那种如同雕塑般写实细腻的人体,说实话,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很震撼,画出来的时候也有那么一阵子小骄傲。但是,时间久了发现受不了,难受,不想看…
我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体,其实问自己这个问题似乎得不到什么答案。于是我试图从自己收藏的图片中寻找答案。我电脑里的文件夹,每隔一年都会进行一次大清理,俺会把不喜欢的图片删掉,所以能一直留下来的,就是喜欢了很多年的东西,这算是一种直觉?(还挺相信自己直觉的orz,毕竟是心的感受嘛)
下面是一些我多次浏览的艺术家:
这是我为数不多喜欢的几个人物比较接近真实比例的艺术家…但我最喜欢她在2022年画的一幅和猫猫相关的插画(无法逃离的猫奴命运)




这也是另一个我喜欢了很久的艺术家,她的绘画风格也是解剖比较精准的那种华丽…之前有订阅她的patreon,她的文章真的特别让我受益,是非常真诚而且有力量的一位艺术家


虽然看不懂韩语,但是这位是我非常非常喜欢的韩国艺术家。有些人会觉得这种风格比较低龄化,但我真的好喜欢,比起什么大师的油画or素描作品,我觉得这种表达对我来说更有价值。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ins上曾经放出来的一个工作图,中间的人物,肤色和动作,以及红色的拳击手套,让我觉得特别舒服,就是有一种,啊,我想要看到更多这样的插画的感觉。

最后一个在我收藏夹里停留了最久的艺术家,应该就是Mais2了(特大喜讯,她之前的日本旅行sketch再版咯! 英文购买点我 ),很少有艺术家让我觉得对方画个屎都是香的,但mais在我心中大概就是这个位置的(比喻有点夸张哈,但人家最近终于稍微打入她的日常生活了(狂喜


盯着这些艺术家的作品看了一下午,我感觉非要总结下的话,就是我非常在意画面的设计,包括线条和颜色,对人体的精度不是特别在意。如果哪个手指长了短了,不影响画面视觉整体效果,好像就不是很有所谓。另外我对人像没有特别的感受,我收藏的这些图片里,几乎没有单独人像的插画…
所以这么想想的话,人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好像不是属于爆炸性画面元素。
爆炸性画面元素是我以前上课的时候了解到的一个概念,就是插画中其实有一些很吸引人的要素,无论你画得怎么样,只要它出现在画面上,就会立刻吸引人的视线。在孩子奴里面,婴儿就是这种爆炸性元素;猫奴狗奴里面,奶猫奶狗就是爆炸性元素。喜欢风景的人,植物的人,喜欢特定东西的人,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总是会有一种欣喜的感情在里面,这种心情不会因为表达的方式和媒介受到影响。
广告里就非常喜欢用这种和产品不相关的,但是能够引起特定群体喜悦感受的元素来吸引消费者(呵呵拒绝上当)
在摄影里面,也有这样的类似的概念。只不过摄影专业的人,一般一开始学习的时候,不被允许去拍摄这种爆炸性画面元素,比如流浪汉。因为人们对这些照片的关注,并不是由照片本身构图或者是作者意图所吸引,而是这些爆炸性元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视线吸引力。
也许因为不喜欢单纯的【人】这个要素,所以我对含有人类的画面要求很高,需要美化‘人’的要素或者是添加非人的要素才能让我产生更多的喜悦之情?我觉得这也能解释为啥我在刚学习人体的时候,很抗拒画一些身材臃肿的那男性,因为这些人不符合我的审美,也很抗拒使用让画面变脏的工具,似乎这样会让我失去画画的动力?
所以涉及到画人,即使是练习,也必须要有一种设计的美感在里面才行。这个美感包括学习的过程,像传统的,或者是满手脏的画人的方式,就完全不适合我。上艺术本科的时候其实我有修一门人体课,老师一定要我们用一些特定的传统方式来练习人体,因为有课堂作业(会被记录成绩),所以我被迫以自己很不喜欢的方式画了很多练习。这些练习我从地下室里翻了半小时,竟然…找出来了,大概是这样的:
一些东西….即将出没
请准备护目镜
!!!



左下角是一个45分钟的墨水画,当时老师就一定要让我们用蘸水笔画画,笔也是给我们准备好的。如果有人也讨厌用蘸水笔的话,应该能理解,蘸水笔在不合适的纸上画画时,会有非常”剌“的感觉,会在大脑中产生用金属勺子在黑板划过的声音😱😱😱
右边这一大张黑乎乎的画,则是老师非要让我们把纸刷上一层膏药(就是gesso,是石膏底料,涂在纸上或者画布上可以让颜料更着色,更能挂住,表面也更好画),然后再涂厚厚一层黑碳粉,然后让我们用橡皮擦掉黑炭的部分,画人体光影。这个真的是噩梦,先不说这个石膏其实不是特别和炭笔贴合,橡皮真的很难擦掉我们老师提供的那份碳粉orz,画完后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惊慌的哈哈哈。
有些材料和纸面摩擦力很大,很难去画一些柔和的线条,也很难去控制线条的粗细,这些问题也都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寻找适手的工具也很重要捏。我虽然很多时候用数位板or数位屏画画,但是在画人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手绘更能给我信心,我觉得找到一个让自己有信心,觉得开心的工具,和找到一个好的教程同样重要呢~
我反复思考对人体产生的这种抗拒,可能本质不是因为这个东西有多难,而是长期以来男性视角创造的一种属于他们的神话让很多人不适。一些既定的,维护了几百年的绘画规则、要领、和审美偏好,其实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其实要说难的话,我也觉得植物表现挺难的,但画植物时从来不会产生类似的对人体的这种恐惧)
✦ 重新爱上人体
不管怎么说,原本就算不上友好的绘画环境,再加上男性不断维护他们的神话,我也不打算按照现有的传统去学习人体了。所以5.6月在复建人体的时候,我就想了一些办法,完美避开了曾经让我不愉快的绘画方法,稍微提起了一些些对人体的兴趣。
P.S. 开始复健人体后我写下的第一篇日记就是这个 人体写生第一课
▪ 找到身材美好,摄影,光线都到位的参考图
学习人体需要长时间盯着同一个肉体去理解和分析,所以参考对象能够让人长时间观看不反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偏好,我觉得这不算什么可耻的事情,所以找到这样一个学习对象,确实能维持住自己的兴趣。
我买的比较多的是 Grafit Studio 的素材包。女性模特质量很高..很多图包让你觉得有种,啊,如果我能画出来就好了的冲动。男性模特质量不太行,勉强能找到一两个能用。不过他们工作室的图包有一些缺点,1是动作比较偏传统,不会有太有创意的动作,但传统的好处是,如果你参与线下人体写生,很多动作这里面都包括了,所以可以帮助你体现熟悉写生基本动作。2是同一图包动作变化不大,视角比较固定。3是这个工作室男性视角味道比较大,有一些图包的姿势设计我觉得不是很OK。但我是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室了
(图就不放了,很多都是裸体,可以去官网查看每个图包的内容,当然如果你搜索reference photo male/female能找到非常多的艺术家,如果有更好的图包一定要推荐给我)
女性模特里我比较喜欢稍微丰满一点点的。非常推荐的模特是Rachel Bradley,她本人既是优秀的艺术家,又是人体模特。你可以在她的ins上找到更多的资料。另外滨崎真绪也出过nude pose参考书,我有买过,非常喜欢她的身材,但很可惜这本参考书姿势很男凝,打光几乎为0…画起来很痛苦o(╥﹏╥)o,但真的很喜欢她的身体 ▼


▲ 上图是我购买的一些比较理想优雅的男体图包(但咋说呢,没有去毛,是一大遗憾,因为我发现胸部放大后真的是除了毛啥都看不到啊啊啊啊啊!真的是画个毛)
我感觉北美或者欧洲的男模特,有一部分人会去掉腋毛,剩下很多人是觉得自己毛好看还是怎么滴,不愿意剃,但,不剃毛真的看不到身体上的landmark啊,其实很不方便。
另外我还有一个搜图小技巧,就是搜Male model underwear, 基本有钱的公司拍的图有的打光也非常可以(缺点就是这些图也都是男性审美,咋说呢..世界上好像找不到啥女性指导拍摄的男性裸图,感觉十分可惜,所以如果你看到好的男图一定要分享给我好么,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我收集了一些男体,放在了这个Pinterest的相册里。但这里面其实没有什么特别满意的,收集路漫漫(妈呀不会真的对男的有触感隔离吧不会吧不会吧)
https://www.pinterest.ca/ruantishell/men-muscle-reference/

▪ 多参加写生,增加自己遇到心意模特的几率
我觉得写生是非常让我开心的一件事情,虽然我参加的工作室不会公开模特的样子!但是这种充满惊喜的写生也很有意思,经常会遇到很有意思的模特。
▼ 下面是我画的最近很喜欢的一位模特!


▪ 不再强迫自己使用不适手的工具
不再选择容易脏的炭笔画人体,如果一定要用炭笔,我会选择压制的炭笔(或者碳铅笔),这样线条比较干净,不会糊成一坨,也不会把手弄脏,纸面非常干净。另外我很喜欢水彩,所以我也就不强迫自己用别的不适手的工具了,回归水彩画人
因为普通的素描纸很难做渲染,所以水彩平涂在素描纸上其实效果非常好呢,我会选择两个可爱的颜色作为基准色,受光部分直接留白不考虑什么肤色,统一按照强曝光处理,这样画起来会很轻松(外轮廓线当然是用非水溶的彩铅!强烈强烈推荐prisma的彩铅,咱就是说,是有一种禅的感觉在里面,它们的铅芯做得特别柔软,和纸摩擦的时候非常非常舒服,和其他彩铅是完全不一样的手感,画出来的线条也完全不一样!是真的!prisma就是性价比之皇啊5555,我有一些平时根本不用的发绿发棕的彩铅,配合水彩画人体真的会很可爱) ▼

因为是素描纸,所以水彩不需要考虑什么渲染啊,就直接平涂就行了。而人体写生有很多都是短时间的10分钟以下的姿势,这个时候用两种颜色我觉得会比较方便。我通常就是确定一个肤色,一个头发的颜色,如果有衣服,就再来一个衣服的颜色。
如果不想画写实脸那么就搞一点简化豆豆眼就好了,感觉也没啥违和感嘻嘻 ▼

另外!突然也很喜欢马克笔的感觉!因为我之前上过一期Sblue的马克笔猫猫课程,马克笔这个东西就是你得买特定的色号,才能实现连续的渐变和渲染,套装的颜色很多都过于饱和😑😑明度差异过大,但是我年少无知时买了太多套装,导致我现在手里全是大红大绿的颜色,但不管怎么说,我也从马克笔里挑了一些颜色在素描纸上进行了一点点尝试 ▼

不过感觉马克笔对我来说还是太难控制了,主要是干得真的太快了,素描纸大面积平涂的话,实在是很有压力,不如水彩这种媒介更放松
但说到消耗画材,我前几年囤过很多马克笔,油性彩铅和廉价的水彩块,我有三种方式可以把这些囤积货再利用起来。不得不说,彩铅就算囤了超过10年,用的时候依旧丝滑,是囤货的首选捏▼
①叠加非人类的物件
比如下面这个速写里,我叠加了一把剑,还有一条蛇(非常随机,就是我在屏幕上看到的了,就随便添加进去),用水彩随便糊上一些颜色

②叠加人体(轮廓线)
因为我有一些不用的彩铅(有一些是重复颜色的彩铅),我会先用彩铅画一页浅色的人体,再用炭笔或其他颜色的笔叠画一页深色的人体。这样非常非常省纸,一页能塞下十几个人🙂


③叠加人体(色块)
或者可以叠加人体剪影,就是涂色块。我买水彩颜料的时候,有时候买套装会遇到重复的颜色,那么这种重复的或者是自己不喜欢的颜色就可以在这里被挥霍掉。

▪ 人体版俄罗斯方块
我去超市买菜的时候,会带着自己的购物布袋,但是我的袋子是很方方正正的,不是那种软袋子,是像一个盒子。所以每次放东西的时候,我都要考虑不同物体的重量,体积顺序,才能把大家整整齐齐都塞(摞)进去。
最重的,不怕压的东西要放在最下面(土豆和洋葱比起来,土豆更不怕压,洋葱和脆苹果比起来,洋葱更不怕压,(*╹▽╹*)所有的东西都有一个优先级),冷冻的东西要和热的东西分开,冻肉要竖着放可以减少占用熟食的空间。鸡蛋面包放在最上面,鸡蛋放的时候,底下堆叠的东西要给鸡蛋盒留出一个较为平整的空间。最后空隙里插入韭菜/葱/芹菜,或者蒜姜等小物

东西多的时候,我会带三个这种长方体的购物袋,结账的工作人员扫一个物品我就快速放一个,扫完我也正好放完了,布局之紧密,连超市里的人也赞不绝口。甚至有几次收银员建议我去她们超市工作哈哈哈哈哈=-=…但我只喜欢给自己叠,不喜欢给别人叠(不枉费我玩俄罗斯方块十几年)
扯远了,总之这种排序的方法,我也会应用到2-3分钟的速写里嘞!我是这样安排本子空间滴,先在画面中随机画几个姿势。大概三个左右,把画面分割成一些不规则的形状(如下图)

然后根据之后的姿势,塞到合适的缝隙里(下图所示)


这样画人,乐趣真的很多!就像是在玩游戏一样^_^,不知不觉时间就过去了。
▪ 不再执着于纯写实
不去想办法理解人体的每一个肌肉和细节,而是更注重人体的流线感。说实话我想不到我的工作里有什么是需要我画特别写实人体的内容,而且我确实也无法在写实人体中获得快乐。人生这么短,自然还是做自己开心的事情吧!
不纠结写实并不是意味着不去考虑人体结构,而是更多考虑画面的平衡性和美感(#^.^#),我依旧会考虑人体结构,只是主要目标不在此纠结,反而研究结构的时候能有更放松的心态。比如下面的彩铅画,我尝试了一种新的上色方法:面部高光法(我瞎起的名字)



具体操作就是:画面部的时候,把全部脸上凸起的地方,涂成暖色即可。
可能你会见过 ▼左边这张图,就是传统的人像绘制理论,把人脸分为了上中下三个部分。额头骨头贴近皮肤,没有太多毛细血管,呈现一种黄色调,中部聚集了大量的毛细血管,呈现红色调,而下巴处有胡子,发蓝发绿。但是俺用的这种高光上色方法并不是完全按照光影视觉效果,而是人为的给凸出来的面上色…▼右图我标出了需要用暖色(或其他你喜欢的颜色)重点描绘的地方。

这样涂人脸会觉得更好玩一些哈哈哈,好像人脸上长了不同颜色的彩斑。但是彩铅对我的问题就是,涂背景太费铅笔盒时间了,我图黄色的背景涂了整整17分钟,太崩溃了,以后不了不了不了….
▼ 或者是模仿很多动画艺术家的方式,用夸张的方式表现路人,更注重他们的神态和姿势,而不是去纠结真实一致的比例 (这样画真的会很轻松🥺)

我也会把模特的表情替换成我自己日记包里的表情,哈哈哈哈哈=。= 也算是一种变形了 ▼

➤ 懒人的基本原则
对于懒人来说,画的已经很少了,别人一天画4小时,懒人先看3小时电视,再用半小时挑图,再画半小时,那么就要特别重视每一次的绘画效率。我有一些非常实用(or not)的懒人原则,分享给诸位懒汉(不一定对所有人有用,但也许巧了,正好就撞在了你的枪口上不是?):
• 原则1 如果预感下一个速写没有进步那就不画
这是第一个懒人原则。
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哪里看不明白,不会画,不需要非要拿起笔才能察觉到。如果没搞明白脚的结构,那就是没搞明白,下次画人脚依旧画不上去捏,是懒得思考在抄形应付自己,还是真的看清结构画画,俺的内心还是很明白的(但人懒不是罪不是罪坚决不改要懒到底)
这条原则在速写上的应用很简单,每做完一次速写练习,我都会看着速写本找不同。因为速写时间太短了,画得量又大,当下是很难把自己闹不明白的地方立刻标出来的。但是自己的线条不会骗自己,所以速写结束后观察自己的速写本,就能很清楚得看到:
- 有一些姿势因为画得次数很多,所以画起来非常自信,而且画的时候感觉时间是比较充足的
- 但有另外一些姿势,下笔就非常犹豫,感觉时间非常不够用,在犹豫中时间就溜走了(当我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会在这个姿势旁边快速画一个*号,这样方便我之后回顾)
如果我是自己在家练习人体,同样的问题在切换下一个速写图片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么我会暂停速写练习。停下来把问题解决再继续。比如人物背面和侧面我画得特别快特别顺畅,是因为这样的姿势我在生活里见得多,速写时模特这种姿势也很多,因此我熟悉,但是人物弯腰,正对着抱膝,或者有一些特别的透视角度的姿势,因为见得少,就会觉得比较陌生,这也都是人之常情啦!对陌生的姿势不熟,也是很正常的
比如下面这两个姿势,A和B的感觉就很不一样。B这个姿势不仅有仰视(我恨仰视)还有侧面坐这样一个角度,完全戳中我的讨厌点orz,所以我要针对这次速写去找比例,找结构,用慢速画的方式掌握这个姿势,然后再进行快速速写,这样就补上了自己的一个姿势短板。但也会有那种特别讨厌的姿势或者角度,我一般不会强迫自己画这些角度,因为我觉得一个角度不好看,肯定是因为它就是不好看,没有必要把自己不欣赏的东西留在画面里,毕竟不是所有的姿势都值得画呀~

如何去研究自己困惑的地方捏?下面的原则2.3.4.5就是研究方法
• 原则2 记住基本的形状
我在N个艺术家的视频里都有听大家强调过这句话。特别是很多不是很了解人体结构但是依旧能把人体画得栩栩如生的艺术家,都有强调初期记忆肌肉形状的便捷性。
我后来意识到,这里的形状记忆,其实不是记忆这个肌肉本身的固定形状,而是要记忆人在做基本姿势的时候,身上起伏的一些变化(当然了解解剖后会更能记住这些变化的原理,但是不了解解剖的情况下,也能记住),所以如果不想去了解解剖知识(或者是现阶段对解剖很厌恶),那么记住形状应该是在开始画人体的时候一个比较省力又出效果的方式了。也就是靠纯观察肌肉在人体的外在表现来画画…
▼ 把人体的形状进行分段绘制 ▼



哦呦如果你觉得这个基本形状不是很好记忆,我有个办法,那就是描别的艺术家的速写。就是描,不是临摹。直接在电脑or找张薄薄的纸,比着别人的作品描一遍。找一下别人线条在哪里拐,就能对形状有很直观的感受了。如果你能找到对方公开的绘画视频那就更好不过了,可以观察对方是怎么画形状的。
• 原则3 原则2不适用时,试图扒拉一些解剖知识
当记忆形状出现困难的时候,我才会去考虑了解解剖。这也是我们学校的校训,不得不动脑的时候再动脑(根本不是)
画人体很难跳过了解解剖的过程,但什么时候了解,怎么了解,如何更快乐画画却是我们可以控制的。我在几年前对人体处于一种看到裸体就会生理恶心的状态,很难说是因为大环境影响还是因为我本身就是不能欣赏男性画的人体,后来大量用一些女性作品洗眼,逐渐才开始接受真实的人类裸体,对人体脱敏。
比如膝盖这个部分,观察真人的时候,我发现人在站立,屈膝的时候,膝盖的结构变化非常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啊膝盖是方形的,有的时候会觉得膝盖是圆弧的,或者是像葫芦一样的感觉,好像一块橡皮泥,时刻都在变化。
这种特别迷茫混淆的时刻,就是我觉得需要去了解一下解剖,了解一下膝盖骨和大腿肌肉构成的时候了。我用的解剖自学工具,是proko的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尽管我在学校里有学过一门解剖课,但我并不觉得课程内容比这门网课更有价值。当然,proko画的人体完全不符合我的审美,但仅从教学功能上讲,它确实是目前为止能够把人体解剖讲得非常清楚,而且非常适合自学的工具课,所以我依旧会使用它
但真的很希望有更好的课程出现😑,以及proko我觉得对完全绘画0基础的人很不友好,因为它一上来就是用一种最深入的方式讲解解剖,在很多人连基本速写都不会画的时候,看这个会真的觉得很恐怖…那种shit my pants的感觉,但如果你确定这个阶段是想要真的透彻的了解人体,那么这门课就会很合适

在 How to Draw the Knee 这一章里,课程详细讲解了膝盖上可以观察到的7个 landmark 人体地标(骨头在皮肤上能观测到的凸起点),并且很详细讲解了弯曲腿部时,膝盖骨是如何运动的。

了解解剖后,我就明白为啥漫画里很多膝盖都会出现一个 ε 或者 3 的形状了。这个形状就是膝盖骨+小腿骨凸起部分组成的。

然后我又翻开之前买过的wendling的速写本rainbook ▼,发现即使艺术家随手画一些doodles,她依旧把这些关键的转折点画出来了。也就是说,只要画出基本地标,哪怕只是省略的画法,也能让人体表现提升一个等级捏(俺这是这么推测滴)

• 原则4 从其他人的作品上找人体地标
这个我觉得是和临摹一样(其实这就是临摹,只不过是没有动笔,懒人只是在动眼),能让人快速进步的捷径。当我在写生时如果遇到拿不准的姿势,或者是,我看照片看不到细节,那么我会翻找自己喜欢艺术家画过的同样的姿势,看她是如何概括的,她在画人体不同部位的时候,用到了哪些地标,画出了哪些地标。然后我也照搬到自己的写生练习里。
最近俺的一个30分钟人体速写,其实只画了20分钟我就开溜了▼

但也会出现那种时候,只是用眼睛观察死活看不到细节,这个时候我就会快速临摹一遍别人的速写。我个人的习惯是,在我做真人写生练习前,先用半小时临摹一些我最喜欢的艺术家的skecth,然后就能找到一些手感,再切换到我自己观察真人,就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热身练习。
其实在学校的时候,我们老师也有布置过类似的作业,如果你对“画手”不熟悉,她会让你课下找100个你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画的手,然后临摹一遍(就是临摹100个别的艺术家画的手)。临摹这个最传统的绘画学习方式,依旧是一种有效的让人深入观察的途径捏(额大概吧)。
• 原则5 整理常见写生姿势
常见的偏静态的写生姿势其实就那么几种,站姿,坐姿和跪姿。写生时很难出现很大角度的仰视或者俯视的情况,因为模特和画画的人基本是位于同一个平面,很少有模特坐很高,大家使劲仰着头画的情况。所以常见姿势,每个姿势掌握几个角度,基本可以应付任何情况下的人体写生。
常见姿势有以下几种,你可以在任何图包,现实里,或者网络中找到免费的参考图片
坐姿(普通并腿坐凳子,盘腿,和翘二郎腿)
站姿(屈膝站,倚靠→通常是拿棍子,双手高举头顶等)
躺姿(撑头躺,平躺)
跪姿(不是给人磕头的那种,就是单膝跪,有的时候会手里拿棍子支撑)
还是刚才那个方法,在画写生的时候,如果你在画的时候感到特别吃力,就在旁边画一个*(小星号),活动结束后你可以在网上找类似的模特图,自己再捣鼓捣鼓练习一下
• 原则6 懒人就要使用懒人时间
在短视频遍布,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其实很多人已经没有耐心在画画上投入很多时间了。特别是浏览一下小红书平台,看到所有人都画得又快又好,打开ins,人人都在disney和netflix工作过😱,你的时间轴上根本看不到绘画小白的存在,不焦虑是不可能滴。
我的应对方法是:
- 首先要牢记自己是个懒人,而社交平台上的视频大多是经过加速处理的,本身就有一定的目的性。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很精致的人体插画or上色速写,都不可能在5分钟内完成,如果你去看有些艺术家放出来的完整不加速视频,大概是在20-50分钟左右,这还是熟练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通常都有10年甚至20年,甚至40年的绘画经验,那么懒人在算时间的时候,就要乘以2-5倍。比如我看到其他人用20分钟画了一幅画,那么我就会给自己20×5=100分钟~因为我懒呀,我没有别人的熟练度,所以我心理预期的时间就会更长。而当我自己美滋滋画完后再看一下时间,哦呦,也没有真的要100分钟,可能我就画了50分钟,远远高效于心理预期,那我心情就会很好咯~
- 其次,人体速写,是艺术里面最卷的一个活动标签。因为人体速写是很多专业艺术家一生中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就像刷牙洗脸一样习惯,世界上最棒的那些公司和人们,她们除了工作之外,也在每天每天不停歇地画人体。互联网能让你足不出户就能看到世界上最优秀的那些人的创作过程,但这也是一个缺点,当你看到世界上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时,难免会有一些些抑郁。所以当我每次想要比较的时候,我就会提醒自己,我现在在和世界上最优秀最顶尖的那10%,甚至1%,0.1%的天才做对比,这是不是有点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感觉?…=-=这样的话不可能没有落差啊,理性分析,如果保持懒惰,那我很确定我这一辈子都不会超越那些人。所以与其陷入对比的失落,不如想想怎么从她们身上偷点方法应用在自己的小破图上🙂,毕竟别人的一个小边角思路就能让我吃大半年,
这才是懒人的正路
- 最后,我觉得懒人的唯一一个优点就是,对痛苦的容忍度很低。这就意味着,懒人会更注重寻找让自己舒服的绘画方法,毕竟痛苦的方法懒人很容易就放弃了-_-||。我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会不断去看不同艺术家的绘画思路,才逐渐摸索到了一些适合我,又比较轻松的创作方法,如果我不懒的话,那么我可能就死抠着一种方法坚持训练,虽然可能结果会让其他人羡慕,但这个痛苦的过程对我而言并不是什么值得回忆的部分。
我很喜欢买艺术家的画集啦!但是我发现大部分艺术家都会把自己社交平台绘画的学习过程or早期的画都删掉,好像黑历史不能见人一样,好像在网络平台,只能展示自己最光鲜亮丽的一面。所以大部分时候,我都只能在艺术家个人画集,或者是”重画N年前的一幅画“这样的活动中,才能看到这些艺术家以前的学习痕迹。
比如我之前买过miacat的sketchbook书,他标注了不同时期所用的时间。这个时间线就特别经典 ▼

一般人可能要画2-5年,才能开始找到自己理解人体的那个逻辑,之后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我也从不同艺术家的访谈或者是Q&A中,了解到人体的学习只能用年来计数。了解之后,就觉得,像我这么懒的人,如果在每一次写生中,哪怕只有一点点小进步,那也就真的很棒了。
而且我也确实这样做了,每一次的写生活动,我都有一个很小的细节和上一次写生画人的时候不一样,比如这一次我把脚的拱形画出来了,这就是一个很让人高兴的地方。因为只要这次能做到,那么下一次就也一定能做到,毕竟一旦你意识到这个东西的存在,就再也无法忽视它了~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6条懒人原则吧:
原则1 如果预感不会有进步就干脆不画(还不如玩玩指不定有新想法新思路
原则2 图省事儿只记基本形状
原则3 实在记不住形状的时候研究一下解剖
原则4 瞅瞅别人都画了哪些地标
原则5 提前熟悉常见姿势,写生起码能混过去
原则6 懒人有懒人的时间节奏
总结起来中心思想只有一个,画画是为了快乐,如果不快乐就本末倒置了
✦ 适合我的人体解剖思路
我其实看了很多很多视频,买了很多很多书,很多很多课,才拼凑成了一个比较愉快的学习人体的方法。但依然觉得人体很难画,这大概是每个人都要纠结和功课的难题,目前确实没有一个统一的解决思路。但还是想分享一下俺在学习时的一些盲点!说不定也能帮助到你~
我主要用到的教材,就是proko的解剖课,看了一遍基本啥也没记住(这还是在我做作业的情况下),每年还经常温习,时温习时忘记。但我依旧觉得proko的解剖课是在肌肉运作原理和分布上讲解地最透彻的了,我在网上实在找不到第二个比它讲解更清晰的课了(而且这个课有官方中文字幕),所以一直拿这个当我的人体字典使用。然后配合各种其他我喜欢艺术家的人体课,不断复习(其实没有进脑子,我就真的只是看看😑,看当天的心情决定我能记住多少)。
关于到底要不要学解剖
很无奈地说,如果想要画出生动又偏向写实感的人体,解剖无法跳过。不过嘞,我觉得什么时候去学解剖是要跟着自己的心情走的,因为我最初想要画人的时候,我只在乎外轮廓,不在乎解剖的正确性,当我开始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就会想要去寻求解剖的知识。所以我不认为一上来硬着头皮啃解剖是画人的前提,画人的前提应该是心情快乐。
学习肌肉解剖后,可以把人体画得更为真实,但即使这样,有时候依旧会觉得自己人物僵硬,不自然。我以前学解剖的时候就是跟着解剖书画一遍,最无脑的背书式学习法(因为我理解不了,所以只能寄希望于肌肉记忆),但即使能把书的例子临摹地很完美,自己画实际的真人的时候,还是很不自然。
这是因为解剖知识虽然能够展现真实,但不能保证你的画面有一个natural apperance
这是我过了很久才意识到的问题关键,也就是说,肌肉细节在人体绘画学习上只能排第二位,第一位是gesture(姿势)的立体表现。要把人物画得自然有吸引力,要优先学习如何把gesture立体的部位画得更真实,而不是把肌肉每一个细节都画出来。
所以在学习人体的时候,要优先学习人身体各部分是如何连接起来的,也就是了解人体的joints(骨结)
肌肉和骨骼
那么如何学习人体的joints(骨结)?其实就是学习人体运动的基本原理嘞
- 了解骨骼是如何运动的,人体不同关节如何转动,有什么局限。
- 了解骨骼是如何带动基本肌肉形变的,了解关键肌肉(就是能在人体表面明显观测到的)的起始位置和终点 ← 我之前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学习,但是了解后就一下子理解为什么肌肉会发生不同的形变,为什么人在做不同姿势时有不同的变化了
- 肌肉不是随便叠加在骨骼上的,在学习绘画的时候要注意joints附近作为landmarks的骨头。记住这些比单独去记忆肌肉有效100倍← 这也是真的,像那种只是简单介绍人体主要肌肉,然后带着画一遍的课程对我来说99%都没什么卵用,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肌肉的形变原理,才能真的自主分析不同的人体,但学习原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肌肉在骨骼上一般有两个附着点,一个叫origin,一个叫insertion。这两个词很多人会简单翻译成起始位置和终点,这样翻译是不对滴。origin是肌肉连接骨骼,靠近身体中心线的那个点,被附着的这块骨头,在肌肉运动的时候一般保持不动;insertion是远离身体中心线,更具可动性的附着点,被肌肉附着的这块骨头,在肌肉运动时一般是活动的。人体上有两个非常经典的肌肉,可以说明记忆附着点的重要性和有效性,这两块肌肉我画了一下,如下图所示:
第一个就是胸锁乳突肌,这个是脖子转动必须记住的一个肌肉,重要程度★★★★★。胸锁乳突肌,这个肌肉名字本身就已经解释了肌肉在骨头上的附着点。origin有两个,锁骨和胸骨。insertion是一个在耳朵后方叫”乳突“的地方。所以这个肌肉才叫 胸+锁+乳突+肌,肌肉的名字非常清晰地展示了肌肉的结构

既然origin是胸骨和锁骨,那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头部转来转去的时候,胸骨和锁骨这个附着点基本不动,动的是头部耳朵后方的附着点。随着附着点移动,肌肉出现压缩和拉伸的状态。当origin和insertion距离变短时,肌肉就会被压缩,就会变鼓,变大,变得更可见。比如人在向后仰头的话,脖子反而会变粗,就是这个道理捏

而当不知道头和身子怎么连的时候,只要想想一下我们耳后有一条耳机线,扯过来黏在锁骨和胸骨上,就可以了 ▼ (当然脖子的表现还需要一块肌肉,叫斜方肌,是人背部的一整块很大的肌肉,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就像一块围巾一样,把人的头和胸腔围在了一起)

第二个很好的例子是 胸大肌!胸大肌有三四层,但是一般我们会把它当做一个扇子的结构来整体看待。胸大肌的origin附着在胸骨,肋骨和锁骨上,它的insertion是插在我们上臂的骨头上。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肌肉抬起我们的手臂,它是用来控制我们上肢活动的重要肌肉之一 ▼

刚才刚说了, 胸大肌的的insertion是插在我们上臂的骨头上,其实这个位置不仅仅只有这一组肌肉,还有别的肌肉也会用到。没错,绘画中最让人一开始迷惑的结构终于有了解释 ▼

我长期以来对抬手臂这个动作十分疑惑。但是现在就很清晰了,只要我们能找到肌肉附着点的位置,其余的动作就是连连看!
▼ 先找胸骨锁骨以及胳膊肌肉插入点的位置。当人的手臂抬起的时候,肌肉插入点转到后面去了,所以连带着肌肉也被拉伸了过去。女性的胸肌在乳房上方(乳房不是胸肌捏!乳房是由腺体组织构成的,乳腺乳腺嘛)

▼ 男性的胸肌就更好观测了,非常明显的会跟随者胳膊的起伏而移动!所以了解insertion是非常重要的,因为insertion附着的骨头决定了肌肉的移动和形变。

怎么样!理解原理后,尽管下笔还不能很果断很熟练画出结构(毕竟咱们懒人练得少嘛),但当你看别人的作品或者是观察现实的时候,就不会再有那种心里慌慌,没底儿的感觉了,因为你可以看懂基本结构了。

但是这样学习的话,其实周期很长,所以我一般是画到自己真的真的进行不下去,很挫败的时候,才会去看这些肌肉啊骨骼原理,那个时候就能看下这些内容了。
透视
又是悲报,好像想要把人体画得具有立体感,还是要搞清楚一些透视的规律。即使不想学透视,试图用外轮廓线大法和近大远小这两个技法蒙混过关,但有透视的姿势想要画得更生动,还是要啃这块内容。
说实话我也不知道目前有啥特别好的学习透视的课程,我就只学过一门透视网课(课程比较厌女就不推荐了),基本的透视原理还是数学立体几何里的那些东西,我感觉高中数学足够应付绘画里的透视了。不过在人体透视里,我觉得有一些事项如果能留意到的话,就会让画带透视的人体变得比较无痛…
三视图
我在现实生活里是无法判断方向的,如果给我一张地图,我必须站在面朝北的方向,否则我没有办法阅读地图。我在一个地方即使住了10年,依旧会记不住道路,emm目前尚不清楚是不是我脑子有问题,但我真的很难在脑子内部对一个物体用想的方式来翻转。
所以对于我这样的人,想要了解一个物体的结构,就要比别人多走一步。那就是确定光源和物体的位置后,画三视图来帮助大脑理解物体结构。
所以我基本所有的东西都会找参考,或者是自己做一个简易的模型(用纸或者用泥巴或者用3D软件),从不同角度对照查看(无法想像的人就是这样呢,借助工具嘻嘻)
意识到三视图对我记忆人体结构有效,机缘是我看了一个关于人眼睛的教程,教程已经找不到了,但在教程里我学会了什么叫【受光独立原则】,受光独立这个词儿是我自己编的,实际上大家讲的都是受光的统一性,但是我从【统一】这个中文词中,感受不到别人想要传达的东西,当我用【独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这么好理解。
这个眼球教程我回忆了一下,大致是这样的(可能不是很准确,但大概是这个意思) ▼
人的眼部结构可以简单想象为,一个大球,从中间像切蛋糕一样挖走一小块,然后再塞进去一个小球。大球和小球位置几乎一样,处于同个光照环境内,所以它们受到的光照效果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受光独立,所以把大球和小球画成一模一样的,然后把投影添加上就可以了。

感觉上面我画的这个不是特别清楚,我自己的201水彩课里有用更简单的一个模型介绍这种分析物体光影的方法↓ (下图大球小球受光是完全一致的,所以画的时候各画各的就行,把大球画得和小球完全一样,最后只是添加一个小球在大球上的投影就可以了,把投影和物体本身分开,单独分析受光,我觉得这样理解对我来说会更容易)
水彩201 第三课截图

我从眼球教程里第一次了解到了从其他角度看一个物体的方法,只是简单画一下三视图,就能让大脑稍微分明白前后关系。也是这个教程之后,我突然真的意识到,啊,人的面部有一个梯度,是真的有梯度哎,之前看了那么多别人分析头部结构的,都说人脸是有起伏的,但我就是觉得,看不到哎,现在终于可以看到了!很奇怪,只是换了一个解释的方法,就突然能看到嘞!

人体扭转
头,胸腔和骨盆。这三个东西的朝向和透视能够稍微分清楚,画人起码不会有太过奇怪的感觉?但是怎么在肌肉覆盖的情况下找到朝向对我来说是个大难题,后来我发现,只要找到两个面,就能确定朝向了 ▼

那么头,胸腔,骨盆面的确定我是这样来找的,我必须要先找到一个本身是垂直的面,这样才能更好判断形变。
对于人的头来说,我没法用人眼和嘴组成的三角形来确定朝向,因为人眼是内陷的,而嘴是突出的,所以这个三角形本身就是一个倾斜的形状 ▼

我在面部找的确定朝向的面,是人的嘴角,和眉骨最高点构成的四边形。这个四边形如果正着看人,是一个几乎垂直于地面的面。所以它的变化对我来说会更容易观察 ▼

我之前都不怎么画人的鼻子(一条横线代替)所以我一直都没有留意到,直到我最近出门写生,我发现亚洲人的鼻孔是稍微向上的,然后欧洲人的鼻孔有些就很朝下…但是也不是说一定是这样,每个人的细节真的很不一样捏
胸腔也是和头类似,人的两个乳头和肚脐眼组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可以暗示胸部透视

为什么要用胸和肚脐的平面,因为人的不是像一根电线杆那样完全笔直地站立。胸腔和骨盆是有一定的倾斜角度的。附上肌肉和脂肪之后,胸部的位置和肚脐眼大约是在一个平面的,至少对于我来说,这个平面比其他的平面要好观察一点(但如果胸比较大的话,可能就没有办法视作一个平面了,总之还是要看情况)

而胸腔的侧面非常非常好划分!我之前都没有意识到!直到我玩塞尔达….发现….胸腔侧面就是以乳头为分割线嘛!!!!

对不起,实在找不到什么美丽胸口的图片(还是那句话,如果有美丽的身体,请推荐给我),大家凑合着看下面的图吧…是不是还挺明显的。乳头左边一下子就转过去了…▼

所以到这里….哦呦!!!天哪,胸腔原来和头的构造好像啊!都是梯形的感觉捏!确实确实是这样捏!▼

当然观察锁骨和肩胛骨的位置,也可以看出来朝向。因为这俩环绕着胸腔,形成了一个可以约等于四边形的平面 ▼

最后是骨盆,骨盆我觉得是最不容易观察的,骨盆的正面应该是生殖器所在,但很多姿势会有腿部遮挡,再加上大家穿衣服会把屁股完全包裹住。所以很多时候需要靠阴影,裤裆位置,和腰部的三角凹陷来确定方向。不过我有一个偷懒的办法,就是直接看裤子的兜儿,或者是腰带的方向哈哈哈哈哈(如果绘制的参考人物穿了衣服的话)
四肢扭转
四肢扭转其实就是圆柱体在不同方向的缩放情况。四肢扭转的另外一个关键我觉得是要了解人关节的极限,比如胳膊肘的那个关节和肩膀的关节是不一样的,所以小臂能做的旋转是很有限的。
但我觉得这都不如以关键点位置的方法绘制简单。比如手臂很复杂,出现透视关系的时候我一般先找手,再找胳膊肘,找到这两个位置,其余的地方胡乱连一下好像也画得有模有样?

接下来就是身体更细节的一些难点(我觉得对我来说比较难理解的)
① 头
困难0 用数人头的方式画人体很难
解决方案 那就不用人头计数法。天哪!我是这几年看了很多艺术家采访才知道,其实根本没有人喜欢用7头,8头or9头这样的人头计数法来画人!因为真的很难记,大家更喜欢的是二分法。随便怎么画,反正肚脐眼差不多就是人体的1/2处,膝盖差不多就是腿的1/2,比起各种头的比例,其实大脑对记忆1/2会更轻松呢。
哎,不过我一开始也是根据人头来学习人体的,只是在自己画的时候,就从来都用不上哈哈哈哈哈,也许用人头计算比例,真的很反人类吧(擦汗)。寻找适合自己记忆的比例,也许才是最好的办法呢!
困难1 对我来说,关于头部最大的误解是,把头部当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对我来说非常难理解,因为没有人的头真的是一个长宽高一致的情况,然后很多的学习人头结构的方法是把正方体左切切右切切就切成人头的样子了。太麻烦了,我是切不下去…
很幸运的是,我在残存的一个笔记本里,找到了以前刚学人头概括时的草图,扫描了一下 ▼ (可以看到,我那个时候的头总是画得很宽,明明正面画人脸的时候大家比例看起来还正常,把脸想象成方块后旋转,就变奇怪了

解决方案:我后来看了金政基(男艺术家/课程比较厌女)的一个视频 ▼ ,发现他是把头简化成一个很瘦的长方体,长方体的正面,是到眉骨这个位置,符合人头部转折的结构,这个我反而突然就理解了,因为我在学习人头的时候,就是一种本能的,把眉骨这个地方的转折当做了长方体的转折。(传统教学里其实也是很类似的思路,但是传统教学是通过切割的方式,但是切割的比例我是不能理解的)

我另外分析了一下,早期我在学人头方块概括这个方法的时候,其实并不理解透视原理。传统的人头概括方法,喜欢用立方体做类比,然后让你把球切成立方体(或者是把立方体切成一个球体)。所以这就转化成了下面这个透视问题,如果我们要把一个球,满满当当正好塞到这个立方体里,从透视角度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答案是第二个球 ▼

早期我不懂透视的时候,用这个方法觉得特别特别痛苦,这是一个对新手非常难理解,非常别扭的方式。我在听金政基讲他的方法时,也能体会到这种从上到下的,传统教育霸权的压力,他学习绘画的方式完全不是用这种方法,但是讲课的时候,他也必须要用这种方式讲(尽管有针对自己的习惯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这种不断强化的刻板授课方式,在艺术领域称霸这么多年,实在是不可思议…
一点额外的感受:我觉得大部分人,其实都会趋向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再去看看其他人的方法,然后借此修正自己的画法。这样的学习是更符合人性的,也会更让人有动力,但现在的教学很少有提供这种多样化的方式,只是传递一个标准,一种理解方式…在其他领域我觉得这些陋习改得慢可以理解,但是在艺术领域,竟然还是这样,就觉得很难理解
困难2 五官比例。这个和头部立体结构相比,困难等级没有那么高。但我一直以来都无法用球体的方法去画头,就是最传统的那种大圆小圆,然后各种连线的方式。用这种方法学习也太难受了..又不是在画工程图…..
我也不喜欢按照三庭五眼去记忆。因为第1/5只眼和其他三只眼根本不在一个平面上,以五眼的方式记忆,只会让人强化面部是平坦的这种刻板印象…这种潜移默化的叙述方式,其实对俺学绘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觉得对我来说,有些东西不是不会画,而是无法以目前的叙述方式来理解,一旦理解了,就立刻会画了,这根画工强不强没有关系,也和线条流不流畅没有关系,更多的是认知上的隔阂….所以现在真的是特别留意各种表述方式,感觉有的时候只是在叙述上做一点点改变,就能瓦解掉刻板印象嘞。

解决方案 面部组成我大概就记这4点,主要记的是大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去测每一个器官在人面部的精确位置(多了不记反正也记不住😑)

- 人的眼睛大致是处于人脸中间的位置
- 三庭的范围是从发际线开始,一直到下巴。眉骨和鼻底是分界线。耳朵大约位于第二庭的范围内
- 内眼角基本和鼻翼对齐(换句话说鼻子的宽度约等于一个眼睛的长度)
- 嘴的长度差不多是两个眼球之间的距离
困难3 五官的立体展现。以前自学看书的时候,很多教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 先了解一下头的基本构成 →再单独学习五官画法 → 最后再画整个人像。这样三步走的步骤对我来说一直都很难,我根本拼不起来ORZ。因为大部分的五官单独教学,都是只学三个很固定的角度,没有讲清楚结构,以及这个结构是如何固定在脸部的,所以当头部旋转,人的视线上下变动的时候,就不知道要怎么画。而且人的五官其实是很精致的器官,有各种小起伏和小变化,就!是!很!难!画!😑
解决方案 重新学习asaro head
Asaro head(可以直接点击跳转到在线3d模型),这个模型的原型,是男艺术家John Asaro在1976年创立的模型,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家学习面部的光影。如果你对原型感兴趣,可以在它们的官网购买。但现代很多3D艺术家有做这个头的精致复制版,比如另外一个男艺术家William Nguyen,有做更精致的模型,这个模型附带打光效果,比较推荐看这款 ↓(你可以在线自己调整光源角度)。

不过这个模型的缺点是,它并不是按照亚洲人的模型制作的,五官更偏立体(当然也会更好理解,所以我觉得不能完全算是缺点。突然想起作者有做女性版本,但其实我没看出太大差别….=-= ArtStation – FEMALE HEAD, LIGHT REFERENCE TOOL )
困难4 头的各个朝向。这个其实应该归到透视那里。但是俺来分享一些观察头时突然意识到的东西好了。之前我其实一直都不了解什么是头的侧面,我大脑里的侧面大概是下面这样的:

但这些其实不是正侧面,这些都是带有一些透视的侧面…正侧面是下面这种的。
解决方案 我发现只有分清了正侧面后,侧面的其他角度才突然有了可以比较的对象,人面部的朝向也才开始变得可以理解起来。很奇怪捏!之前画侧面从来没有意识过自己画的是不是正侧面,意识到之后发现之前很多细节其实都画得不是很正确🤔

而且如果对比一下眼睛的位置,会发现和asaro的模型不同,亚洲很多人的眼睛并不是一种凹进去的状态,反而是一种凸出来的状态…因此在侧面可以观察到一个很明显的弧度…▼

总之大概就是这样,不知道具体是谁的功效,但我发现自从有了三视图的意识,时刻记着要从上方和侧面看人脑袋,以前总也搞不懂的一些五官细节就变得特别好理解了。
解决方案 我发现对我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先记住上下嘴唇的区别。上嘴唇一般人是比下嘴唇要靠前一些的。而且是一个相对朝下的面,而下唇靠后一点,是一个稍微朝上的面。所以一般情况下,上唇是处在一个阴影面..

然后,记住唇中缝的位置。当人完全处于侧面的时候,唇中缝是观测不到的,只要人稍微不是正侧面,就能找到这条中缝,配合嘴角可以帮助人找到嘴部的缩放。
最后才是去记忆上下唇的小结构(如果记不住,那就直接省略,反正我也不是画很写实的风格)。
我搜索画嘴教程的时候,就突然想到了画一碗米饭的这个场景,画一碗米饭的时候,表现米的颗粒,有的人喜欢颗颗分明,有的人喜欢用光影凸显米粒的状态:

但我的话,更习惯是A类画法,我会只表现米的大概轮廓,然后中间点缀一两粒米,告诉别人,这是一碗米饭就可以了,能不多画就不多画…属于懒人思维,用最少的线条传达基本信息🥺。所以在学习人体上,很细节很深入的那种结构讲解方法,对我来说就很难看下去…尽管我一开始也是按照这种方法学的。后来我意识到这种学习方式与我平时画画习惯不同,我应该按照我的绘画习惯来学习人体,所以嘴部我就换了一种方式学习,像我画米饭那样,我只注重最能表现嘴唇特色的地方,只画唇线+嘴唇外轮廓,一下子就轻松好多

② 躯干
躯干对我来说是最先掌握的。因为躯干整体来说…没啥特别难画的,就是胸腔和骨盆的扭转。这个的扭转画法我是从proko的人体速写里学会的,就是豆子大法(和传统的枕头画法原理一样),这个方法对我比较有效的!proko一共介绍了四种身体的扭转方式,这就是人腰部能做出的所有动作了。比起灵活的五指,腰部扭转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是比较有限的,短时间内就可以跟着全部都画一遍,所以更好学,也更容易学,但是你在短时间内无法把手能做的动作都画一遍,再加上俯视仰视等不同的视角,手学习的流程感觉就没有尽头了。
我对这个印象很深刻,我记得当时看完视频跟着画完练习(课程里有几十个练习,都是附带示范的,但每个练习就只有几秒,所以非常好跟画),就一下子不怕画人体扭转了。
youtube免费观看地址 How to Simplify the Motion of the Torso – The Bean – YouTube

③ 上肢
胳膊+手是最重点的部分。比起腿部肌肉,上肢真的很常用,所以人最先也会注意到它们的存在。而手又是非常灵巧的身体组成成分,本身结构复杂,再加上平时用手的地方太多了,对手的感觉非常熟悉,所以学画手的时候,只要稍微比例不同,不用别人提醒,自己就会觉得很难受。
我觉得这就是人体学习中最tricky的地方,如果斑马的条纹你画错了,大部分人注意不到,因为不是所有人都熟悉斑马这种生物,也不是所有人关注斑马的斑纹。但是每个人都有手,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手,也能看到其他人的手,所以在画人体的时候,比例稍微不准,稍微不贴合现实,即使一个人从未学过画画,她也能立刻感受到这种差异。
人体是很复杂很精巧的创造品,特别是五官和四个爪爪,这就给学习人体无形增加了一些难度。在中文里有个词叫有头有脸,形容头是人体里最难画的,如果一幅画头部画好了,这幅画就有了“脸面”。这说的没错,英文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叫one head one hand,意思是和头一样难画的,还有手。头和手无疑就是人体最难搞定的两个东西了,所以如果你觉得这两样也让你痛苦,很正常捏!因为如果你把这两样搞定了!你就是半个大师啦!
之前我不知道为什么画手会让我这么挫败,只是单纯觉得手难画,后来了解到视觉对人的影响后,我才意识到原来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越熟悉的东西,让自己满意的那个阙值就会越高,so坚定自己的懒人时间原则,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咯。
很可惜的是我是这几年后才意识到的这个事实,学习画画的过程中从来没有人跟我解释过这个现象,所以这么多年都没有碰过人体哈哈哈哈哈。现在开始复健也没有很晚就是了。
困难1 画手
解决方案 既然手很难画好,那么首先保证手的比例可以极大舒缓(欺骗)人的视觉感受。欺骗人的眼睛不需要细节,只要有个大概就行了,大脑会自动补完细节。所以一开始画手的时候,不需要五指根根分明,只要把手掌手指位置大概确定好,再加上一个大拇指,把手的外轮廓大致画出来,手的基本印象就完成了,这是我从Jay DongYeon Kim的课程里学到的。

另外,因为我对手太熟悉了,反而在画的时候经常忘记它的比例。以前我画手一直都是画得比正常的手要偏小,后来我把手放到脸上对比了一下,手竟然几乎是和头的长度差不多的(就是把手掌底部对齐下巴,手指差不多是到眉毛以上的地方)
意识到手比想象中的还要大,让我之后画手的比例稍微正常了~(疑?我的头原来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狂喜!)
困难2 手部细节
解决方案 通过结构学习+临摹其他人画的手,强化记忆。其中我自己常忽视有这么几点
- 手不是一张纸,也不是一块木板,而是有弧度的。平时我们的手几乎不会呈现扁平状态,如果是坐着休息,手自然放在腿上的话,我的手指是稍微并拢的,手掌绝对不会紧紧地贴在腿上,手和腿之间是有一个像小山洞一样的空间。意识到手自然状态下是拱形对我来说很重要,因为我平时概括手,总喜欢用一个平面概括,但在这样的基础上去后续修改,怎么改都会很奇怪,因为第一印象已经被确定了
之前速写本里奇怪的手 ↓

–
- 简化手的时候,把大拇指和食指看做一组, 再把小拇指分离出来,剩下的中指和无名指是一组。在做很多动作的时候,中指是一个把手掌分割的重要分界线。像上面第一条说的,人手不是平整的,所以总会以中指和食指的中间做一个折线。

👆这样划分,是根据手平时的动作习惯来的

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手,平时做一些动作的时候,每个手指的使用频率是不太一样的↓

- 手的关节和肌腱,是在手指中间,不是在手指两边 ↓

其他可参考的资源有:
http://hatoking.com/journal/4352.html
https://tips.clip-studio.com/en-us/articles/3251 (这个教程我觉得写得特别吼)
困难3 手臂肌肉变化 手臂是人身体上除了头最惹人瞩目的部位了(大概),然后手臂对我来说最难的就是有一个锁链结构(也就是铰链关节)。手臂上的骨头结构不多,但是它的扭转方式让手臂变得稍微有点复杂
解决方案 这里我的解决方法是找到一个我熟悉的标准姿势,以这个姿势为坐标,去推理(其实就是猜啦)和记忆不同姿势手臂肌肉的变化情况。手臂的骨骼非常简单,只有三根。上臂就一根肱骨(humerus),小臂则是两根骨头构成,radius桡骨和ulna尺骨(这部分我在解剖日记里也介绍过)。小臂的骨头会发生一个翻转运动

即当我们大拇手指朝下的时候,radius桡骨就会转下去,与尺骨形成一个交错的形状。因为桡骨转动了,所以可以简单把桡骨记为 ”绕“骨,这样你就知道是它跟随大拇指发生了旋转。

但是因为人肩膀的关节非常灵活,人的上臂是可以各种角度转动的。所以这种极度自由的上臂+翻转活动的小臂,如果找不到一个自己熟悉的标准姿势,我觉得真的理解起来会很困难。所以在学习手臂肌肉变化这里,是需要了解一些解剖词汇,才能更好的理解肌肉是如何变动的。关于为什么要了解解剖词汇,可以看我这篇解剖笔记
anatomical position指的是解剖意义上的,正面姿势。在这个姿势下的肌肉和骨骼,我们认为它是一个放松的,自然的姿态,而从这个姿势到日常各种姿势的变动,都是在这个姿势的基础上,出现各种肌肉压缩和翻转。类似于我们要学习折纸,需要有一张标准的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纸,从这张纸开始折,不同的教程也是都给大家这张纸。anatomical position就是学习人体肌肉的那张纸。
而我们在观察其他动作的时候,一般也是想象从这个姿势到其他姿势的变化。其实我上解剖课的时候,老师没有强调过这个,就是一带而过了,可能在他们看来这些都已经是潜移默化的知识了,但是我后面在学习肌肉的时候,出现了各种混淆,直到我重新清理思路后,才意识到,从anatomical position去理解肌肉运动和变化,才是最容易理解和记忆的~(但也只是我的看法啦)
emmm,又扯远了,再回到手臂肌肉上。手臂肌肉除了最开始日记提到的会有一点胸大肌连过来,会有三角肌覆盖。最重要的就是上臂的二头肌和下臂的肌肉组了。但是,这些肌肉都是根据手臂特殊结构排列的,这个特殊结构就是大臂和小臂骨头的连接方式,是一种锁链式的链接。只要能把这个表现出来,肌肉具体形状画不清楚,其实也是可以糊弄过去的
这种简化的锁链结构,可以在很多3D游戏里观察到。比如最近很火的塞尔达 王国之泪。如果进入换装界面,或者是在游戏白天的时候,观察林克的胳膊,俺发现虽然林克身体渲染得不是特别写实,但是基本的结构也都表现出来了


然后最难的部分来了,那就是手臂,特别是小臂在旋转的时候、这个锁链就会发生变化。我看了很多教程,其实都没找到一个特别好记忆的方法,因为小臂旋转的时候,大臂不是不动的,大臂是球形关节所以也会很灵活变动,我就觉得特别混乱,但是我后来发现了一个理解的小突破点,就是去找小臂上的脊肌。
脊肌从胳膊肘关节那里,一路延伸到大拇指。所以胳膊肘到大拇指的路上,很容易找到它 ↓

而肘关节内侧则能看清锁链结构

直到找到肘关节处,就能看清楚到底是谁扣住了谁,画阴影的时候就很容易分辨了…至于其他的…我感觉好像就不用那么上心了..整整外轮廓就差不多得了…因为小臂有20多个肌肉组,需要好久好久的学习才能把每一个扭转的结构都搞清楚,但是大部分时候画画完全不需要画那么清楚。
我自己在以前收藏的图片里翻了翻,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基本没有人会把小臂这些肌肉都画清晰,就连木雕也都这是雕出基本的形状就可以了↓↓↓

困难4 手和手腕的连接 手和手腕的连接我觉得比手更难画。
解决方案 意识到手臂是长方体,手也是一个长方体,而不是柱体,就会容易很多(这个是我从taco的手部教学里搞清楚的…)

④ 下肢
腿是我觉得是除了腰部之外,第二好画的。因为形状较为简单,而且腿部形状也很好记忆,是一种天然的S曲线,就很顺应人的绘画和书写习惯…(简直跟报恩西瓜一样是报恩下肢=-=)。稍微有点困难的是膝盖以及脚丫的画法。
困难1 膝盖。好消息是,只要不是纯写实人体,几乎没有人去刻画膝盖…特别是当人穿衣服的时候,膝盖根本就是一扫而过,不存在!坏消息是,虽然我了解了膝盖骨是如何运动的,但是画得时候总会忘光。
解决方案 其实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解决方案,就是看其他教程大概搞明白膝盖弯曲的时候为什么会是一个方形的,大差不差就行了….

困难2 脚丫子。脚的话就会比较尴尬,因为很多时候人是不穿袜子的,膝盖可以隐藏在裙子裤子里,但是光脚就很难找东西遮住…
解决方案 感觉脚丫还是比较好概括的。因为脚丫简单来看也是一个像梯形的结构。我是这样概括的
- 意识到大拇指和其他所有的指头都不一样,大拇指是朝上的而其他脚趾朝前。所以大拇指自己一人一组,其他脚趾合并成一组(其他脚趾的灵活性实在是….都差不多)
- 大拇指连着一根肌腱(抬抬自己脚的大拇指你就可以看到她),非常明显,可以把脚分成两部分。而处于大拇指这一侧的,更陡峭。
- 脚丫也是一个锁链结构,脚很难左右大幅移动,只能上下做一些运动,活动角度很受限制(对于活动角度受限且不是很灵活的器官,把每个角度都跟着画一遍是一个比较省力的学习方法,因为角度不会很多,更容易眼熟,就像腰部扭转一样)
- 不要把脚概括成平底的梯形,否则会潜意识认为脚是平的。要把脚概括成有一个小山洞的梯形

其实因为脚底有肌肉,所以会把脚的拱形骨头填上一些,但是还是要有这个意识,我觉得是可以夸张一点点的。中国人不是很讲究中庸么?画画的时候这种中庸想法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下笔(我感觉这是潜移默化的社会影响,可能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如果你想象比较夸张,画出来反而是正常的,你想象正常的,画出来可能就不正常…

吐血…我能想到的奇技淫巧就这些了。如果没有让你瞎猫撞上死耗子,那说明我这些方法可能还是不适合你,需要再扒拉扒拉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但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世界上你没发现的解释方法,还有千千万嘞~总会碰到让你最容易理解的那个~
➤ 一些其她的有的没的
很奇怪,明明一直在捣鼓有的没的,但是今年我才有这种特别强烈的违和感。人体学习中,似乎现有的教学体系都非常固化,非常的刻板印象。就算你说一上来不学肌肉,但学人体的教学方式一共就那么几种。无非就是gesture drawing + human anatomy互相穿插,而人体解剖所有的讲解方式都是分组讲解。
学习人脸就五官组合,先学画人的正面,学习肌肉就男性身体做为标本。但是我在想,其实人体的学习,从侧面开始和从俯视学习,会对人的立体感更理解,比先学习正面的画法会更能让人轻松。而学习肌肉,为什么不用女性的身体作为讲解示范呢?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女性没有睾丸,体内促进肌肉生长的激素相对男性会少一些,但研究早就表明重量训练带给男女身体增长肌肉幅度是一致的,所以如果仅从绘画的角度,任何一位健身女性的肌肉也足够清晰作为绘画教学使用。而且女性肌肉就画面来说,比男性更好看。
另外,几乎没有女性艺术家讲解女性身体,都是男性艺术家在讲解女性身体,而讲解方式也充满着男性凝视,这一点我觉得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只有女性最了解自己的身体。但现在是什么情况?2023年了,还是在由男性来解释女性身体的起伏,就现有的课程来说,我没有见过对男女身体态度一致的男艺术家(哦,不能这么绝对,是我活到现在,还没见过这样的男艺术家)所有男性艺术家讲解的是符合男性凝视的身体,我们需要女性艺术家解释女性身体,也需要女性艺术家来解释男性身体(以及我们也需要其他性别的人去解释其他性别的身体)
有时候会有这种感觉,‘人体很难画’ 似乎是被刻意塑造成了一个很恐怖的,很巨大的困难。让我想起小时候被洗脑“年轻人就是要吃苦的”,学画画的时候也被灌输这种“想要画好人体你就必须痛苦”以及把人体画好的标准定的非常高。就好像,见不得你在绘画的路上走着开心。
嗯?不觉得这个场景很熟悉么?现在互联网上总是有一群人在反对女权,在嚷嚷女性已经占了很多便宜了,女性已经站到男人头上了。但是你看看周围男女比例,招人的性别比,以及法律对性骚扰,婚内强奸,家暴的熟视无睹。奇怪吼,脚边明明没有路,但是一堆人却喊着路太多了。
学习人体的方法明明没有很多,明明应该去创造,发现更多的,更有趣的方法,但没有,大家还是在坚持用以前的办法让别人学习人体,emmmm,是谁想要继续维持神话我不说😄
以前的时候我在想,绘画到现在这个时代,感觉好像没有什么可挖掘,可以再发展的了,现在觉得,绘画到现在这个时代,依旧是女性声音很少被听到的时代。所以依旧有着无限的可能(但男性在艺术这个领域确实是走到头了哈,当然我不喜欢以性别区分作品,但这里的男性是广义上的占凝视女性主体的男性,当然会有一部分正常或优秀的男性,但这部分人不在我的讨论范围内我也觉得在这种语境下没啥可讨论的)
我始终还是认为绘画展现的是一个人的观看方式,就像物化女性的人永远无法画出不带凝视的身体,说不出尊重女性的话,女性的视角只能由女性去展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想的话,女性在任何一个阶段拿起画笔,都是在改变这个世界。包括你画下的那些自己不满意的线条,色块,都是在以你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个领域。
如果你依旧觉得很难下笔,那么俺还是要重复俺在如何抑制女性绘画里写的这段话,世界上优秀的艺术作品有很多么?有很多,很多很多,多到你穷尽一生,都无法浏览完。那我们还需要创作么?需要,因为只有加上你的作品,世界上的艺术作品数量才能被真正称为无穷尽。
绘画并不仅仅是在创作新的内容,它同样记录了你所见证的历史,it is a witness to your time in history,它是你的视角,你的感受,不要去讨好任何人,也不需要去达到任何标准。绘画和任何其他媒介的创作一样,是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最小单位,也是最有力量的自由表达。
每当我人体有所“啊哈”,我就会再补充到这篇日记里。这么一想的话,就又很期待5年后,10年后的我,会对这篇日记补充些什么了哈哈哈哈哈。
也希望自己留住曾经的绘画学习历史,现在已经很少看到有人完整记录自己的绘画历程了,大部分教程或者是分享,都是大家在已经画得很好的时候写的,一些很出名的艺术家甚至会把以前的学习记录全部都删掉,只留下自己最优秀最闪光的瞬间。但我认为学习过程中的记录会更有意义,因为它不仅是一个自己观看方式的变化,还会伴随着很多见证,而当自己完全掌握绘画的时候,肌肉记忆早已和知识记忆融为一体,一路走过的路也都看不清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捏。
无论现在的状态是否令未来的我满意,但我会永远记得一个人学习画画时所产生的快乐,希望你也一样O(∩_∩)O
你在学人体的时候有遇到过什么【啊哈瞬间】咩?欢迎分享捏!
快出人体课吧🥲
看的有点热泪盈眶了,好详细的练习和思考,谢谢博主~
太有同感哩!仿佛世界上只有一种教学方法太真实了,好恨高考应试美术画风,(好像说是苏联式,顺带着不喜欢苏联了)不喜欢就画的拉,画的拉硬要多画,整个有点逆反了。
现在正在做那个v大的预科作业,一边崩溃一边摆烂😭😭理智上知道画完应该有提升,但画不完很崩溃。
还有那个人体,啊,真的不想画男体,收藏了一些男福利郎?的照片,大多数很局部。
自从发现了眼睛在中间,俺也在没有记过三庭五眼了。(应试画了好几年,居然是大学的时候做别的练习才发现。画不喜欢的东西真的不动脑)
下面人体结构学到好多啊,上班摸鱼再看一遍!
我感觉v大那个预科作业就是完全是按照他自己的喜好做的素材,你可以自己重新找点别的素材画😓,他那个我真的也是画不下去,太直男审美了哈哈哈哈哈哈(非贬义)
举手!画腿肚那里突然意识到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拐一下(比划
今天发现了这个博客觉得太有意思啦!读到这一篇想起来大学我在艺术系修了那么多课但感觉唯一有学到东西的就是figure drawing。虽然因为其他教授很有问题,相比之下我很喜欢教figure drawing的男讲师,但今天想起他评价我的人体线条过于放大曲线的curvature,四肢画得不够直,让人看起来有点noodle-y。我调整过之后的确看起来更……正常/普通/常见了一些?也许是因为我平时看到的多数是女性的身体,就是比较比较多的脂肪“软”曲线。Anyways, interesting perspective.
好棒的分享,小时候画不好人体的我只能沉迷于画一堆大头和收集一堆(没看过的)二次元“干货”,越焦虑就囤积得越多各种“干货”,现在想来,除了完美主义情结觉得自己画得不好不如不画之外,还有就是小时候的信息太闭塞了,小小的镇上找不到一本好上手的教材,单纯临摹照片或图片的话就只是对图像的简单刻印,没临多久就察觉到“此路不通”了。我的透视和人体都是这样,自己摸索悟性不高,在技法上一直都学得糊里糊涂的,但是随着我长大,想要表达的世界却越来越清晰了。小时候学画的动力是,感觉能够用笔画出一个世界的人很酷,而长大了学画的动力是,我已经有想要表达的世界了,接触触手老师的博客更是明白,学画画可能是一辈子的事情,反而就不焦虑了。买过触手老师的课程,也看过一篇篇的分享博文,在我心里这里真的是最好的新手指引(没有之一~~
别人在玩王泪时还在观察人体结构,而我玩王泪是真的在玩王泪(。
博主的研究和思考过程很棒,又学到很多。一人血书出个人体课吧(来自被水彩课爽到的某人)